
豐谷鎮
綿陽之南,涪水之西。古鎮豐谷井,原名為銅牟鎮,始于漢代,隋唐時期,豐谷因鹽而興,因文而茂,因治而盛,以盛產井鹽、烤酒、燒絲和水陸碼頭而聞名于川西北。日前,記者走進豐谷鎮,探尋悠久光陰里的古鎮變遷。

01
地名變遷:從銅牟到豐谷
10月底,深秋颯颯,金黃的落葉獨舞于空中,古鎮上依稀可尋的古宅幽靜,三五老人們坐在屋檐下擺龍門陣,話語里藏著古鎮過往的碎片,恍惚間,好似在與逝去的喧囂歲月隔空對話。
資料記載,豐谷場鎮因地產井鹽,隋朝即形成集市雛形,清同治《直隸綿州志》記載:“今綿州治南三十里,有鹽井二處;一名皮帶井,系老井;一名豐谷井,系新井皆鑿井取鹵熬汁成鹽”。歷史上的豐谷,不僅以井鹽聞名,更因烤酒的醇香、蠶絲的柔滑,加之涪江穿境而過造就的水陸碼頭,成為川西北赫赫有名的商貿要地,水聲、吆喝聲在碼頭交織成曲,也沉淀出獨屬于豐谷的厚重文化底蘊。

這片土地的名字,亦是一部流動的簡史,藏著時光的印記與美好的期許——
漢高帝元年(前201),在豐谷設練兵場,置銅牟訓。
明萬歷元年(1573),改為銅牟鎮。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設豐谷鋪。
1938年,綿陽縣設豐谷聯保辦公處。
1940年,建立鄉鎮制,豐谷聯保辦公處即成為豐谷鎮。
1985年2月,豐谷鎮歸綿陽市市中區管轄……
一路而來,涪江西岸的這片土地行政歸屬幾經調整,“豐谷”二字也慢慢保留了下來,如同一條堅韌的線,串聯起古今,也將對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寄語,深深鐫刻在古鎮的肌理之中。
02
古韻厚重:青瓦木梁藏春秋
行走在豐谷古鎮,可以深刻感受到“兩街四巷數宅院、一井一坊一碼頭多民俗”的韻味。尤其是青瓦屋頂、穿斗抬梁、封火墻等典型的四川民居風格勾勒出古鎮輪廓,而“蘿卜絲巷”“陶家大院”“梁家燒房”等遺存,更是串起古鎮千年記憶的珍珠。

“蘿卜上了街,藥鋪不要開”,豐谷這句老話,道出了“蘿卜絲巷”的由來。據豐谷文史專家郭開聰的《古鎮·豐谷井》一書寫道,“蘿卜絲巷”主要因蘿卜而得名。明清時期,豐谷航運鼎盛,涪江邊的碼頭迎來送往無數船幫、馬幫,往來客商皆愛當地清甜蘿卜制成的蘿卜絲。商販們在此設市收購,打包后沿涪江遠銷青川、平武,甚至重慶、上海等地。
“以前這個巷子特別熱鬧,久而久之,‘蘿卜絲巷’名稱就叫出來了,此名已延續數百年之久。”在老豐谷人潘德貴的帶領下,記者行走在巷子里。巷子不長,街道保留了原來的青石板街面,街面、路旁堡坎和基石上留下了深深的磨損痕跡。現在蘿卜絲巷已經沒有售賣的人,成了一條安靜的居民小巷子。巷子里的“陶家大院”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古鎮上保存最完整的老院子,飛檐翹角間,仍能窺見昔日商貿繁華。

而不遠處東街的梁家燒房,是豐谷酒文化的“活化石”。資料記載,梁家燒房修建于清朝,屬于穿斗結構、封火墻,四合院的結構更是成為獨特的歷史。除了建筑作為典范外,梁家燒房最重要的一個價值就是它是豐谷酒的發源地之一。“梁家燒房以前是釀酒的,院子里有一口井,當年就是用井里的水來釀酒的。釀出來的酒很受歡迎,沿著涪江賣到遂寧等地。”文史專家郭開聰的講述,勾勒出燒房的盛景。
除了街巷宅院,豐谷鎮至今留存的大佛寺、羅漢寺、皮袋井等古跡,更添古鎮的厚重底蘊。
03
古鎮新風:文旅賦能新答卷
近年來,依托厚重文脈,豐谷鎮走出了“保護與活化并舉”的新路徑,讓古韻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1993年,豐谷鎮獲評“四川鄉鎮200強”、“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2014年,入選“全國重點鎮”;
●2016年,豐谷鎮二社區躋身“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一張張名片,見證著古鎮的蛻變與成長。

此外,豐谷鎮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藝,如川劇、皮影戲等。豐谷鎮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主要有炳林毛筆、鑫田糧藝、桿桿枰、抓油餅子等,更是成了古鎮的“文化密碼”。
“經過幾代人的傳承發展,炳林毛筆已經從豐谷走向全省、全國,成了涪城文化名片!”非遺傳承人羅松介紹說,他和幾位非遺傳承人共同打造的“綿州匯館”,集民藝藝術館、傳習館、非遺食品體驗館于一體,成立一年來,已經開展研學體驗、展覽、交流等200余場活動。“希望通過一系列活動讓更多人走進豐谷、了解豐谷歷史文化變遷,觸摸古鎮的‘文化溫度’”。

據了解,近年來,豐谷聚焦建設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鎮,持續高質量辦好桃花旅游節等特色活動,加快推動豐谷酒文化傳播基地落地,不斷提升“綿州匯館”消費體驗感,努力打造具有豐谷特色的文化IP。
從漢代鹽井的鹵香,到清代燒房的酒香;從青石板巷的靜謐,到非遺集市的熱鬧——豐谷鎮,這顆涪江之畔的“千年明珠”,正以古韻為根、新風為魂,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嶄新答卷。
(記者:鄭金容,王澤宇)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