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智創薈“三江匯智 創享沙龍”第六期活動上積極交流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
10月24日,在智創薈“三江匯智 創享沙龍”第六期活動上,來自在綿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3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齊聚一堂,通過市級人才公寓探訪、人才政策解讀等多個環節,看到了綿陽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方面的力度,也感受到了綿陽服務人才的“溫度”。
為切實履行科協“四服務”職能職責,更好服務綿陽“人才興市”戰略,今年來,市科協創新開展智創薈“三江匯智 創享沙龍”活動,以活動為媒,開啟科技城與青年科技人才“雙向奔赴”的新通道,助力提升綿陽人才吸引力、吸附力和貢獻力。
□ 記者 郭若雪 楊方彧 文/圖
以“城”相許
讓青年科技人才看見多維綿陽
于綿陽而言,人才始終是驅動發展的核心要素。于廣大青年人才而言,選擇一座城市,往往意味著選擇一種發展理念、選擇一種成長環境、選擇一位“城市合伙人”。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綿陽每年拿出超2億元資金支持人才在當地創新創業,著力打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實踐方案。
智創薈“三江匯智 創享沙龍”活動正是服務綿陽人才政策高質量發展的成功實踐。據介紹,該活動以“人才培優、學術交流、藝術生活”三大主題,圍繞人才從融入城市到成長發展、從職業提升到生活保障的全鏈條需求,著力打造梯度化、多元化的服務內容矩陣。據統計,本年度六期活動累計覆蓋50余家在綿重點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服務全市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0余人次,構建起“政策賦能、資源對接、文化浸潤”三位一體的人才服務體系,激發青年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架橋鋪路
實現人才與科技城的“雙向奔赴”
智創薈“三江匯智 創享沙龍”系列活動就像一塊“磁石”,在聚智引才、精心育才上深耕,讓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看見尊才愛才、開放包容的綿陽,有效增強了人才在綿落地生根、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的意愿。
政策賦能,破解人才發展痛點。系列活動圍繞人才政策解讀、職稱評審、科技項目及人才稱號申報等內容,為青年人才“答疑解惑”,將“紙上方針”轉化為“可操作指南”。人才政策如何助力新引進人才安家落戶?這是以電科九所電機設計師吳博為代表的大部分青年人才最迫切、最關心的問題。在第六期活動現場,市委人才辦專家面對面“解題”,現場幫吳博厘清了“人才卡申領條件”“住房補貼發放形式”“購房公積金額度”等各項人才政策適用條件,有效助力青年人才規劃發展路徑,在綿陽安心安家、扎根立業。
資源對接,搭建多部門協同平臺。每期活動常態化聯動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金融機構等多方主體,讓人才、政策、金融等多領域資源精準對接,加速創新要素流動。科技金融是強化人才保障、驅動創新發展的“戰略資本”。第三期“金融惠才 菁英雅集”活動,綿陽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助理李旭“有備而來”,針對他關切的水利領域專屬金融產品適配性水利科研項目融資方案等關鍵問題,綿陽人才金融專營服務中心安排專員提供“一對一”對接服務,成功與綿陽市商業銀行建立聯系,雙方已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文化浸潤,增強城市歸屬認同。活動流程深度融入“兩彈一星”精神、羌族草編等綿陽本土文化元素,讓人才感受綿陽優秀文化魅力,有效提升文化認同感與城市歸屬感。在第二期活動參觀中國兩彈城的過程中,初次來綿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們近距離深刻領悟到了“兩彈一星”精神的偉大內涵,大家紛紛表示,要主動接過老一輩在綿科學家的接力棒,把青春熱血奉獻在“中國科技城”,為推進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綿薄之力。
接下來,市科協將深化“精準服務、多元賦能”的服務理念,持續優化“三江匯智 創享沙龍”活動形式,聚焦人才在政策落地、資源對接、人文體驗、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新需求,推出更具針對性、創新性的服務內容,為加快建成省域經濟副中心貢獻科協力量。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