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農科院的種植基地,“綿薯25”豐收

“綿薯25”蒸煮后薯肉金黃、甜軟香濃 圖片由農科院提供
● 品種表現亮眼
“綿薯25”畝產最高達3442公斤,超全省正季平均單產一倍以上,在全國推廣超50萬畝并入選省農業主導品種;水稻“泰優粵禾絲苗”獲“稻香杯”一等獎,帶動超18萬畝訂單種植。
● 科研支撐強勁
我市建立28家科研育種機構,組建三大種業創新聯盟,擁有6家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品種展示基地,2021年以來育成審定274個農作物新品種,確保種源自主可控。
● 產業布局完善
在綿陽,現代種業被列為綿陽市“587”產業體系的7條特色產業新賽道之一統籌推進。通過舉辦“雙培”行動推介會等,為全市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心劑。
□ 記者 唐顯枚 王何力
秋季是豐收的季節。10月22日,陰雨綿綿,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薯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們心情卻十分明媚。原來,位于我市游仙區、鹽亭縣及南充市西充縣三地的種植示范片,同時傳來好消息——市農科院自主選育的品種“綿薯25”,現場測產表現優異。
從實際測產數據來看,“綿薯25”在市農科院小枧鎮雨鳳基地畝產達3254公斤,在鹽亭蜀糧農業有限公司實施的千畝優質高效種植示范片畝產達3442公斤,在西充縣氧森谷農業有限公司的500畝有機甘薯種植基地畝產達2415公斤。這個產量意味著什么?
“‘綿薯25’的單產超過全省正季生產平均單產一倍以上,即便放在全省,也是非常高的水平,潛力很大。”四川薯類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潘海平研究員給出高度評價,認為這樣優質的品種,下一步可面向全國推介。
產量如此優異的“綿陽造”品種,來之不易。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丁凡告訴記者,一直以來,我國缺乏早熟、高產且優質的甘薯品種。為攻克這一難題,2015年,市農科院開始在海南開展雜交育種工作,通過“帶蔓選擇、綜合評判”等技術,從30多個組合中選育出“綿薯25”。該品種不僅高產,還具備早熟、廣適的特點,蒸煮后薯肉金黃、甜軟香濃,薯香味尤其濃郁,適宜作為早熟鮮食品種種植。
2023年,“綿薯25”通過國家登記,隨后在四川、重慶、河南、河北等地推廣應用,推廣面積已超50萬畝,因高產、口味佳,深受消費者和種植戶喜愛。“綿薯25”在各地組織的全國優質甘薯評比中多次獲獎,還榮獲2024年度綿陽市“重大科技進展”,成功入選四川省2025年度農業主導品種。
“綿陽造”品種獲得省內外歡迎與認可,早已屢見不鮮。在綿陽,現代種業不僅是農業領域的核心產業,綿陽市“587”產業體系將現代種業列為7條特色產業新賽道之一一體規劃、統籌推進。
種源是種業的“命門”。為確保種源自主可控,我市建立了市農科院、西南科技大學、綿陽師范學院等科研育種機構(平臺)28家,組建生豬、糧油、蔬菜三大種業創新聯盟,成功創建3家農業農村部企業重點實驗室、3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及2個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2021年以來,全市育成并審定(登記)的農作物新品種達274個。
有了優質種源,種業才有延伸發展的基礎。綿陽以種業創新為抓手,積極培育和招引鏈主企業、鏈屬企業,鼓勵企業提升能級,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產業規劃、項目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以臺沃為例,其自主育成的水稻品種“泰優粵禾絲苗”于2020年通過四川省審定,2022年榮獲四川省委、省政府“稻香杯”一等獎。近年來,“泰優粵禾絲苗米”已發展成為臺沃的拳頭產品。臺沃創新實施“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在三臺縣實現“泰優粵禾絲苗”訂單種植15萬畝,在綿陽梓潼、瀘州、達州渠縣等地發展種植3萬多畝,有力帶動了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
就在幾天前,全市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建圈強鏈“雙培”行動啟動會暨項目推介活動舉行,政府部門、市內外農業企業、金融保險機構齊聚一堂,共享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與支持政策,發布農業產業項目及金融產品,為全市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再次注入強心劑。
展望未來,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為種質資源保護、創新平臺建設、育種協同攻關保駕護航,為農業企業來綿考察、投資興業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借助現代種業特色產業新賽道的發展契機,助推綿陽種業強市建設再上新臺階。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