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至15日,全國餐飲業代表、烹飪大師、文化學者及“川菜大師”史正良的親友與弟子齊聚綿陽,通過菜品展示、技藝交流等形式,傳承川菜文化,展現史派川菜烹飪技藝與成果。
活動現場,一道道融合了傳統與創新的川菜一一亮相,吸引現場嘉賓紛紛駐足拍照。川菜大師史正良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與突破,將川菜推向新高度,讓這一古老菜系在傳承中煥發蓬勃生機。

1 從涪江少年到川菜大師 爐火淬煉的技藝根基
14歲入行的史正良,先從川西北名廚魏興國、劉永見手中接過川菜火種,后拜入川菜名廚蔣伯春門下,系統研習刀工、火候與調味。少年時的他,懷揣對烹飪近乎執拗的專注,將“墩功如繡花、爐火似煉丹”當作每日必修課。
半個多世紀的灶臺生涯中,史正良不僅精通冷熱菜肴與川點制作,更深入鉆研宮廷菜技法,將魯菜的醇厚、粵菜的鮮活、蘇菜的雅致與川菜的麻辣精髓融會貫通,構建起兼容并蓄的技藝體系。他的足跡遍布梓潼、綿陽、上海、香港等地,每到一處便潛心體察當地飲食文化特質,為后續創新筑牢根基。他始終堅信:“唯有吃透食材本質與烹飪原理,才能在創新中守住川菜靈魂。”
對技藝,史正良有著苛刻標準:“火候是菜的生命,調味是菜的靈魂,刀工是菜的骨架。”從選材到上桌的每一環,他都追求盡善盡美。這份執著讓他斬獲無數榮譽——從特級廚師到“中國烹飪大師”,從“中華名廚”到國際烹飪藝術大師,囊括餐飲行業眾多獎項。

現場觀眾對展示的川菜拍照
2 清鮮為底,麻辣見長 川菜創新的哲學與實踐
“清鮮為底,麻辣見長,重在味變”,史正良提出的十二字箴言,凝練了他的川菜創新理念。在他看來,川菜絕非“麻辣”二字可以概括,核心是在保留食材本味的基礎上,通過調味變化呈現豐富層次。
創新實踐中,史正良從傳統典籍汲取靈感:將《本草綱目》的養生智慧融入藥膳研發,把《隨園食單》的雅趣注入現代菜品設計。他創制的320余款四川鄉土菜,既是對傳統的致敬,亦是對時代的回應——太白詩酒宴的浪漫與文昌宴的厚重交融,桔根藥膳的養生與田園百雞宴的野趣碰撞,每一道菜都藏著創意巧思。
他的創新更延伸至烹飪方法與理念:率先將現代烹飪技術與傳統川菜工藝結合,兼顧口味與營養均衡,推動川菜向健康化轉型;強調菜品需兼具“好吃”與“有內涵”,主張一道好菜應藏故事、含情懷、具美感。
作為“川菜大使”,史正良多次出訪美、加、瑞等國家和地區,兩度赴西雅圖國際貿易中心展演川菜絕技,讓溫哥華川菜坊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播窗口。他的創新川菜不僅俘獲國際食客味蕾,更獲《洛杉磯時報》等國際媒體高度贊譽。
3 著書立說與薪火相傳 川菜發展的推動者
“個人力量終究有限,完善的傳承體系才是川菜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史正良生前將大量精力投入烹飪教育,培養大批川菜人才。他格外看重“廚德廚風”,常對弟子說:“真正的榮耀不在獎杯陳列,而在能否讓后來者以你為梯,望見更遠的山海。”
教學中,他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撰寫80余篇烹飪技藝文章,出版《創新川菜集錦》《中華名廚史正良烹飪藝術》等20余部專著,這些著作成為川菜教學的核心教材。他還受聘為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烹飪教材編審,為培養行業人才立柱架梁。
史正良的傳承,更重文化延續與創新精神培育。他鼓勵弟子在堅守川菜精髓的同時,吸收其他菜系優點形成個人風格,“川菜的未來,在于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在他影響下,眾多弟子已成為川菜界的中堅力量,延續著創新火種。
鑊火不息,匠心永存。史正良用一生詮釋了匠人精神,他的創新理念、國際視野與傳承實踐,不僅推動了川菜發展,更為中餐行業樹立了標桿。而他所倡導的“傳統為根、創新為魂”,正指引著川菜在新時代綻放更迷人的光彩。(記者 任露瀟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