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綿陽四0四醫院)結對幫扶壤塘縣人民醫院
川西北高原,層林盡染。在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壤塘縣,這個秋天與往年有些不同——教室里傳來的不只是瑯瑯書聲,更有一股蓬勃向上的新生力量;醫院里迎來的不只是求醫群眾,更有專業精準的先進診療……
民生冷暖,千頭萬緒,卻在綿陽多年如一日的結對幫扶中,化作一幕幕溫暖的畫面,一個個真實的改變。

壤塘縣中學“未來班”初一(1)班教室
教育之變
從“單打獨斗”到“集體攻堅”
10月10日,在壤塘縣中學“未來班”初一(1)班的教室里,一場關于“如何正確交友”的小組討論正在進行。學生崗桑秋旺不僅認真與同學們交換意見,還主動舉手分享自己的觀點。課堂上師生高效互動,學習氛圍熱烈而溫馨。
這場變化的背后,是綿陽優質教育資源的精準注入。今年3月,壤塘縣與綿陽某教育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4月,籌備組進駐壤塘;8月24日,“未來班”如期開學。短短半年間,一場教育理念的革新在這片高原牧區悄然發生。
“這是教研活動質的飛躍。”壤塘縣中學教務處副主任、英語教研組組長孟巖的感受最為真切。她介紹,引入的“5級教研體系”和“3環N步教學模式”,正在徹底改變老師們“單打獨斗”的教學傳統。“現在,我們更像是‘集體攻堅’,教研目標更明確,內容更精準,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孟巖說。
從個別學生勇敢發言,到整個教研體系深刻變革,綿陽教育幫扶的種子,正在壤塘教育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然而,其價值更在于模式的探索與沉淀。孟巖說:“‘未來班’更像一粒‘種子’,我們希望它在壤塘開花結果后,其成功經驗能夠被復制、推廣,最終為廣大民族地區探索出一種可持續、可演進的教育‘未來模式’。”
從“一粒種子”到“一片森林”,綿陽持續鏈接優質教育資源,先后推動游仙與壤塘3所中小學建立“校聯體”,實施“國培計劃”專項行動,為100余名壤塘教師提供精準指導。自結對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綿陽市已向壤塘縣支教186人次。

醫務人員在壤塘駐院幫扶
醫療之變
從“跋涉求醫”到“家門口診療”
今年年初,壤塘縣人民醫院迎來一個溫暖人心的變化——血液透析室正式開科運行,結束了當地患者遠赴外地透析的歷史。
10月13日,走進嶄新的血液透析室,先進的設備有序運轉,本地醫護人員在綿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綿陽四0四醫院)專家團隊的指導下,正在熟練地為患者澤真進行透析治療。“現在,家門口就能做透析,再也不用奔波3小時去馬爾康了。”澤真感慨地說,這不僅省去了路途奔波,更減輕了家庭負擔。
變化不止于此。今年9月,隨著眼視光中心、口腔診療中心相繼揭牌,壤塘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的眼科和口腔診療服務,實現了從“翻山越嶺求醫”到“家門口就診”的歷史性轉變。
“以前患者只能到小診所或醫院五官科做簡單治療,現在方便多了。”壤塘縣人民醫院口腔診療中心口腔科醫生更白介紹:“在綿陽老師的臨床帶教下,我們的醫療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
這些改變,是十二年醫療幫扶結出的碩果。自2013年起,綿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綿陽四0四醫院)開始結對幫扶,從初期派駐專家,到2021年全面托管,再到2022年開展“組團式”幫扶,幫扶力度不斷加大,模式持續創新。
數字見證著這場醫療蝶變——十二年來,綿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綿陽四0四醫院)選派22批次114人次駐院幫扶,開展新技術新項目93項,填補了包括髖膝關節置換、白內障超聲乳化等在內的15項技術空白;完成急診急救五大中心及健康管理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建設,建成博士工作站3個,完成遠程會診、遠程影像診斷、遠程病理、遠程心電等系統建設,讓群眾足不出縣也能享受“三甲醫院”醫療服務。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正在成長——培養學科帶頭人8人,傳幫帶本地人才69名,團隊帶團隊7個,指導42名人員晉升職級。
“我們正推動醫院從‘基礎診療’向‘優質診療’轉型。”綿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綿陽四0四醫院)黨委辦公室主任兼壤塘縣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肖強表示,下一步將通過“訂單式培養、定向式引進”優化人才結構,并依托博士工作站等平臺深化學科建設。
山河有情,綿壤同心。
從教育到醫療,從硬件改善到理念革新,綿陽在結對幫扶工作中,始終緊扣壤塘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份用心用情的民生答卷,不僅寫在項目清單上,更寫在壤塘群眾的笑臉上,讓高原上的民生幸福更加可觀可感、可觸可及。(記者 尹秦 王澤宇 見習記者 劉燚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