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星永磁毛坯車間
10月15日,“萬千氣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訪團先后走進巨星(綿陽)稀土永磁新材料產業園、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綿陽市航空與燃機配套產業園,近距離感受綿陽特色產業新賽道的強“磁場”。
點位1 巨星(綿陽)稀土永磁新材料產業園
鏈主引領+創新驅動
打造磁性材料產業強“磁場”
走進巨星(綿陽)稀土永磁新材料產業園的毛坯車間,高度自動化的產線正安靜運行,機械手精準地進行取放與流轉。就是在這個車間里,誕生了全國首塊“無重稀土50SH”磁鋼,標志著我國在高端稀土材料領域實現關鍵突破。
這一突破,對重塑四川稀土產業格局意義深遠。“四川是稀土資源大省,卻長期扮演‘原料輸出’角色,高端磁鋼一度依賴沿海供應。”巨星永磁常務副總經理黃浩指出,“隨著成渝地區新能源汽車、無人機、工業機器人等產業迅速崛起,構建完整、自主的產業鏈已時不我待。”
巨星永磁的落地,正是綿陽補齊產業鏈核心環節的關鍵落子。這一占地約3000畝的超級項目,構建起從稀土資源到磁材制造、再到全球應用的完整產業生態。三期項目全部投產后,將實現年產10萬噸高性能磁體,躋身全球稀土永磁產業第一梯隊。
從“資源輸出”到“技術引領”,企業靠什么實現躍升?答案在于持續的技術創新與高效的運營機制。黃浩告訴記者,企業不僅聚焦于材料性能的突破,還構建起技術、銷售與交付協同的“鐵三角”服務模式,為本地產業鏈企業如華川電裝、富臨精工等提供高性價比磁材解決方案,強化區域產業韌性。目前,企業已成功進入比亞迪、吉利等頭部新能源車企的供應鏈體系,并與舍弗勒等國際企業達成合作意向。“預計明年我們的產品將正式登陸歐洲市場。”黃浩透露。
巨星永磁的快速成長,是綿陽布局“587”現代產業體系、搶占磁性材料與電機新賽道的重要成果。為系統構建產業生態,綿陽連片規劃2400畝專業園區,設立專項政策與產業基金,面向工業自動化、航空航天等領域開展精準招商。在今年舉辦的磁性材料與電機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國電科九所、西南科技大學等7家單位現場簽約,進一步貫通“資源-材料-應用”創新鏈條。
目前,綿陽已集聚巨星永磁、西磁科技、宏發一海、芯智熱控等規上企業25家,其中超半數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今年1-6月,全市磁性材料與電機產業產值實現22%的同比增長,呈現強勁發展勢頭。
從一塊磁鋼的技術突圍到一條產業鏈的聚變升級,綿陽正以堅實的創新步伐和清晰的產業視野,構筑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稀土新材料高地。

光子技術研究院研究人員執著攻堅
點位2 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
“追光”而行
點亮激光產業新賽道
在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實驗室里,機械工程師胡濤小心翼翼地調試著光學探頭。他手上這臺近紅外傅里葉變換光譜儀,即將完成所有出廠測試,奔赴全國各地的工廠生產線。
“它就像給生產線裝上了‘火眼金睛’。”胡濤比喻道,“這臺儀器能瞬間解析出產品的煤炭熱值、煙草水分、酒精濃度等關鍵指標,讓產品質量控制從‘事后抽檢’變為‘實時洞察’。”
據了解,近紅外傅里葉變換光譜儀項目自2024年7月立項以來,目前已正式投入生產線進行中試階段。相較于傳統設備,該產品不僅在信噪比、掃描速度和光譜分辨率上實現跨越式提升,更難得的是,它成功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實現了從核心技術到整機裝備的百分百國產化。
突破的背后,是研發團隊數百個日夜的執著攻堅。“實驗室與工廠之間,我們往返了不下百次。”項目負責人馬旺回憶道,面對工廠的環境干擾、溫度波動等難題,團隊駐守生產一線,在機器轟鳴聲中反復優化算法、調整結構,終于讓精密儀器在復雜工業環境中也能“穩如磐石”。
這款光譜儀的成功,恰似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創新實踐的一個縮影。走進研究院,創新的脈動無處不在:在另一間實驗室,抗磁型深低溫溫度傳感器正在進行穩定性測試;隔壁實驗室里,新一代超靈敏輻射感知材料在這里同步孕育,將在年底開啟正式運營。“我們既是技術創新的‘策源地’,也是成果轉化的‘加速器’。”綿陽科技城光子技術研究院院長范勇恒介紹,自2022年研究院成立以來,已構建起“成果轉移轉化、科技產業咨詢、儀器設備共享”三大平臺,打通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目前,研究院已成功引進培育10余家高科技企業,其中6家已成長為規模以上企業。
這番創新圖景,正與綿陽打造“光子科創城”的戰略布局交相輝映。在今年9月舉辦的激光科技創新產業大會上,“光子科創城”建設正式啟航,標志著綿陽在激光產業這條新賽道上開啟了全新征程。
范勇恒表示,下一步將集聚國內激光行業頭部資源,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助推中國光子科創城建設。

航空與燃機配套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一期)項目現場
點位3 綿陽航空與燃機配套產業園
標準化+定制化
廠房設計滿足企業生產需求
走進綿陽航空與燃機配套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一期)項目現場,一座座現代化廠房已粗具規模,工人們正抓緊進行最后的裝飾和總平施工。
在建的一期項目總投資49億元,規劃用地798畝,分為6個區建設。“目前我們所在的A區總投資10.66億元,預計11月就能完工和聯動調試。”綿陽富樂投資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東旭介紹,語氣中透著滿滿信心。
據了解,整個產業園規劃總占地2100余畝,計劃總投資約164億元,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計劃工期為2024年至2028年,包含標準廠房、無人機研發中心、低空飛行保障及應急救援裝備研制中心、中小型分布式氣輪機研發中心等,是綿陽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高新技術智能制造產業高地的核心載體。
產業園的建設,不僅僅是簡單的廠房搭建,更是一個生態系統的構建。“目前我們已招引企業數十家,包括航天三發、文隆機匣、紫薇科技等業內知名企業,均是以裝備制造為方向。”劉東旭透露,預計在2027年航空燃機相關產業規模突破80億元,吸引超百家上游企業入駐;到2030年,力爭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航空與燃機產業基地,打造世界一流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產業集群。
園區的吸引力從何而來?關鍵在精準的產業配套設計。“我們采用標準化與定制化相結合的廠房設計,充分考慮了航空制造的特殊需求。”劉東旭指著廠房結構解釋道,標準化廠房與定制化廠房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進行大件設備的生產,也可以進行零部件組裝,“廠房內部層高與跨度同樣遠超常規,地面承重設計達到2.5噸/平方米,完全能滿足重型航空設備的生產需求。”
作為四川省航空航天產業主要承載地之一,綿陽現有規上航空相關企業38家,今年上半年產業規模達101.5億元,同比增長12.1%。隨著產業園的建成投用,綿陽在大飛機配套、商業航天等領域的競爭力也將顯著提升,為成德綿自涼國家級航空航天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記者 彭紫薇 劉曾太 胥江 劉鳳君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