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秋糧豐收,沉甸甸的糧食歸倉入庫,農民從關心“糧袋子”轉向關心“錢袋子”。糧食的豐收要實實在在轉化為農民滿意的增收,要織好價格、補貼、保險這幾張政策保障網,完善“三位一體”的種糧收益保障政策體系,讓種糧農民不懼價跌、不愁天災,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糧食價格一頭連著百姓餐桌,一頭連著田間地頭。糧貴傷民、谷賤傷農一直是難解之題,因此糧食價格必須維持在合理區(qū)間,既要有底線,也要有上線。最低保護價是“定盤星”,以最低保護價為農民保本,守住糧食價格底線,是確保種糧收益的基礎。光守底線還不夠,還要根據價格信號積極引導、穩(wěn)定預期,絕不讓糧價大起大落。糧價穩(wěn)得住,才能提升農民種糧熱情。
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多元化支持或補償政策,建立完善糧食生產利益補償政策體系,為種糧主體降本增效十分必要。
補一定要補在“刀刃上”。首先在農業(yè)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良種培育和推廣、農機裝備、農產品和農資流通網絡、農民技能培訓等方面持續(xù)發(fā)力;其次,加強對糧食主產區(qū)和產糧大縣的支持,進一步完善對主產區(qū)的縱向補償政策,堅持“誰吃糧誰拿錢、誰調糧誰補償”的原則,盡快建立產銷區(qū)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還可以開展生態(tài)補償探索,根據不同品種糧食生產提供的生態(tài)服務價值考慮補償水平。
糧食生產“看天吃飯”的風險,得靠保險這張“安全網”防住。農業(yè)保險就是農民抗風險的“盾牌”,只有風險少了、顧慮沒了,農民才敢放手種、放心收,不用再怕“一場災害一場空”。
將政策網織得更密,讓農民不憂價、不愁災,豐收的糧食才能真正變成農民臉上的笑容,心里的幸福。當農民的豐收能穩(wěn)穩(wěn)變現(xiàn),中國飯碗才端得更有底氣。(評論員高健鈞)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