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陽新聞網訊 近日,綿陽科技城新區博雅學校初2024級3班開展了以“紅色文化潤童心 博雅少年踐初心”為主題的紅色文化教育系列活動。
初2024級3班的紅色文化教育從未是“一次性活動”,而是班主任魏老師——這位深耕歷史教學的引航者,從學生初一進校起就精心鋪就的成長脈絡。她以歷史學科為基石,緊扣課堂教學、紀念日節點、實踐活動,將紅色基因從初一的“啟蒙”延伸至初二的“深化”,尤其借初二近代史教學的契機,讓學生在銘記屈辱史中讀懂“為何學習”,把愛國情懷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奮斗動力。
魏老師的紅色教育,在初一階段就打下了扎實的根基。那時,她聚焦“基礎認知”,用學生易接受的方式傳遞紅色文化:課堂上,她不只是講歷史知識點,更結合紀念日來歷展開——建黨節時,她從中共一大的召開背景講起,告訴學生“這個節日不是憑空來的,是無數人闖過難關才定下的”;烈士紀念日當天,她帶著學生讀《烈士紀念條例》,結合抗戰先烈的故事,講清“為什么我們要在這一天緬懷他們”。大假期間,她布置的重走長征路、設計路線等有趣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深刻體會先輩們的艱辛,讓愛國情懷在少年心中自然生長、落地生根。
到了初二,恰逢歷史課進入近代史單元——從“9·18事變”到731部隊暴行,這些課本里的“屈辱史”,成了魏老師深化紅色教育的關鍵契機。她沒有停留在“劃考點、講事件”,而是把課堂變成“史實探究課”:講“9·18事變”時,她給孩子們展示1931年的老報紙,讓學生對比“日軍借口”與真實侵略意圖;講731部隊時,她節選美國解密的《731部隊報告》片段,結合課本內容分析“反人類暴行”的本質。也正因如此,當魏老師結合教學進度提議組織學生觀看電影《731》時,全班沒有一絲猶豫——這不是“額外活動”,而是她為學生搭建的“課堂延伸舞臺”。
放映前,王珞繽同學結合提前整理的素材,向同伴們詳細介紹影片背后的“十年匠心”:導演趙林山為還原史實,輾轉日本、哈爾濱等地走訪當年士兵,查閱8000頁美國解密報告,收錄423小時731部隊原隊員口述影像,只為“讓歷史自己發聲”。這番分享讓同學們多了一份敬畏,觀影時嚴格遵守“不喧嘩、不進食、不玩手機”的約定——孩子們挺直脊背,目光緊盯著銀幕,當看到同胞遭受暴行的片段時,有的悄悄攥緊拳頭,有的用衣袖擦拭眼角的淚光,全程沉浸在歷史的震撼中,真切體會到先輩們的無助與絕望。
電影散場后,魏老師在影院大廳趁熱打鐵開展分享:“我既感動于大家對先烈的敬畏——13歲的孩子能全程專注,本身就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感慨于祖國的強大——正是因為國家有力量,這段歷史才能被全世界看見、認可;更希望大家記住,銘記歷史不是記恨,是記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明白今天認真讀書,就是為明天建設祖國攢力量。”隨后,班長余思貝含帶領全體同學面向國旗莊嚴宣誓,“銘記731部隊反人類暴行”“敬畏生命尊嚴、反對戰爭”“立少年志,強學識、健體魄”的誓言鏗鏘有力,將觀影帶來的情感沖擊,轉化為“為祖國奮斗”的具體行動目標。
而觀影后的“延伸課”更讓魏老師驚喜——她專門召開班會,讓學生分享觀后感,原本以為孩子們只會說“難過”“要銘記”,沒想到大家揪著影片細節講得格外深入:有人說“電影里那個孕婦的預產期是8月15日,我記得課本里說這一天是日本投降日!原來這個日子不只是歷史數字,還藏著對和平的盼頭”;有人紅著眼眶說“日本人跟同胞說‘你們自由了’,結果帶他們走的是黑白無常——大家都知道這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兩個勾魂差役,看見他們就意味著死亡,這說明他們根本沒給同胞活路,太殘忍了”。聽著孩子們從歷史細節、文化符號里讀出的感悟,魏老師欣慰地點頭:“你們能注意到這些,說明真的看懂了歷史,也看懂了影片想告訴我們的東西。”
這場觀影與班會的觸動,很快轉化為更具體的行動——國慶節前,魏老師帶著學生緊鑼密鼓籌備“國慶獻禮”視頻錄制,將紅色教育進一步融入校園生活的各個角落:課間,走廊上總能看到孩子們湊在一起練手勢、各個學習小組反復排練祝福口號,力爭熟練且感情真摯。等到錄制當天,學生們舉著小紅旗,走進學校各個標志性場所,喊出我們對祖國的深深祝福。家長們也來幫忙,他們舉著相機,把孩子們認真的眼神、揮動的紅旗、整齊的手勢一一記錄下來,讓家校協同成為紅色教育的溫暖助力。
從課堂上的史料學習,到影院里的歷史共情,再到校園中的國慶獻禮,初2024級3班的紅色文化教育始終“接地氣”——不搞形式主義,不喊空洞口號,而是扎根于學生日常學習、實踐、生活的每一個場所。這些活動讓“銘記歷史、熱愛和平、報效祖國”的種子,在13歲少年心中深深扎根;更讓他們懂得,愛國是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專注,是觀影時敬畏歷史的嚴肅,是為國慶獻禮時反復打磨的執著,是未來每一次為理想奮斗的堅持。這樣的紅色教育,真正走進了學生心里,成為他們成長路上最珍貴的精神養分,也為校園紅色文化建設寫下了生動的“班級答卷”。(包希悉 黃友勇)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