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中航空班學子接受央視采訪

綿中學子參加研學活動

綿中學子(中)在體育賽事中奮力拼搏
茍文彬以“各美其美 卓越的N種可能”為主題,為大家做了一場精彩的分享。在多樣化的課程體系下,不同興趣和潛質的學生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路徑?多才多藝的“學霸”如何養成?如何合理分配時間,既能提升學業又能快樂玩耍?……節目中,茍文彬就托舉人才的國防夢、拔尖創新的成長賦能、多元成才的蓬勃綻放等方面生動舉例,與現場觀眾分享了學校如何搭建“成長沃土”,讓教育的“綿陽樣本”更具溫度與力量。
□ 記者 安崢 文/圖
雛鷹振翅
托舉人才的“國防夢”
“空軍航空大學錄取40余人,錄取人數全國第一;國防科技大學錄取24人,錄取人數全國第一;國防軍隊院校錄取146人,錄取人數全國第一……”觀眾們首先看到屬于綿陽中學的滿屏“第一”,驚呼之余也真切感受到了綿中人是怎樣把“愛國奮斗”寫進行動里的。
大家不免好奇:綿中航空班招生到底有啥門檻?茍文彬當場給出了答案——政審合格、身體過硬、文化達標。
茍文彬表示,包括不少來自大涼山的彝族青年、甘孜州的藏族青年在內的有志青年,在綿中實現從大山、草原到藍天的飛躍。前幾屆畢業的學子目前已經入列一線作戰部隊,有的已經駕駛著殲20,守衛祖國的藍天。
“要想‘上天’,得先在地面上打好基礎,得到思想和身體素質上的錘煉。”茍文彬表示,綿中航空班設置了航空理論+軍事體能+心理素質+文化素養“四維”培養體系,著力培養“熱愛空天、矢志飛行、素質全面”的學員隊伍。
“輸送一班人,影響全校人”。在綿中航空班的榜樣示范和引擎帶動下,學校深入開展全員國防教育。國防教育融入課程,建立了覆蓋全員的“五星”國防教育課程體系,涵蓋思想教育、軍事理論和實踐、軍事科技、學科軍事。學校還將軍事前沿和國防科技融入教學教育,讓科學有了報國強軍的價值導向。
科技之城,紅色之城。綿中教育與綿陽科技城一直在雙向奔赴,共同成長。一是用好綿陽作為中國科技城、“兩彈一星”精神承載地的獨特國防軍工文化、紅色資源,開展“行走的思政課”,讓學生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研院所、軍事單位,讓院士、戰士走進學校講壇,讓思想教育“活動”起來、“行走”起來。二是參與全市“青愛的綿陽”品牌活動,讓學生走進科技創新館、機器人產業園等地,在研學體驗中成長。
“愛國主義教育從來不是抽象的,‘愛國、奮斗’是學校德育主線,也是綿中學子鮮明的精神底色。”茍文彬表示。
沃土育新
拔尖創新的成長賦能
今年6月25日,清華大學官微連續點贊兩名綿中學子——劉恭言和景億,一個情懷家國、參軍報國,一個玩轉AI、打開語言“黑箱”。他們既是綿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典型代表,也是無數優秀綿中畢業生的縮影。
兩名學生成長路徑不同,但都源于綿中同一片土壤:尊重個性、鼓勵創新。很多人說,綿中畢業生每年能收到那么多清北和985高校的錄取通知書,是因為生源本身就很優秀,對這個觀點,茍文彬有著自己的看法——
許多家長和優秀學生向往綿中,綿中“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既是綿中的光榮,也是綿中肩負的重大責任。能考進綿中的學生,成績肯定都不差,但三年后要真正成為全面發展、核心素養扎實、學業全省領先的人,學校教育是關鍵,家校共育是支撐,自身努力很重要。
茍文彬表示,就學校教育來說,綿陽中學幾十年的辦學積淀,早已構建起一套科學系統的、面向未來的《綿陽中學卓越課程體系》。
《卓越課程體系》主要分卓立、卓識、卓行三類課程,卓立課程聚焦立德樹人,卓識課程聚焦知識素養,卓行課程聚焦實踐創新。其中,必修學科拓展、提高類校本課程有39門,必修非學科拓展、提高類校本課程有16門,競賽、強基、藝體特長和青航校課程有45門。總共100多門校本選修課程,包含德育思政、航空國防、藝術非遺、科技人文、競賽強基、勞動實踐、創新創造等各方面。在綿中,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課程。
有網友表示:“這課表比我大學還豐富!現在重讀高中還來得及嗎?”但問題來了,這么多“非應試”課程,學校為什么還要花大力氣做呢?
茍文彬認為,學生成長是一個持續的、全面的、系統的過程,好的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充分的滋養。綿中堅守“不培養只有分數的人”,“我們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就是四個‘高’:理想高遠,品德高尚,行為高雅,能力高強。豐富多彩的課程就是從思想引領、身心健康、創新探究、勞動實踐、藝術人文等很多領域去給學生提供高營養的精神食糧,讓他們眼界更寬,思維更活,動力更強,素養更高”。
茍文彬還認為,好的教育需要家校共育。“學生入學,家長進校。”2017年,綿中率先開始探索開辦家長學校,8年來,綿中形成了家長學校特色課程體系,3萬多個家庭30余萬人次在家長學校線上線下學習獲益。家長學校受到全體家長和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每周六的家長選修課也線上秒空,家長上課積極性非常高。“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無形中,家校共育的目的就達成了。
“教師是學校發展好壞、學生成才質量的關鍵變量。”茍文彬表示,在綿中,質量提升的核心在課堂,課堂提升的關鍵在老師,教師提升的抓手在教研,“近年來,我們提出‘學術型’高中建設,就是以學術的精神和學術的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率”。
森林競芳
多元成才的蓬勃綻放
除了課業成績,綿陽中學的同學們在體育、藝術方面同樣頻傳捷報。
“在今天這個智能化時代,教育更豐富、更智能、更個性、更高效。”茍文彬認為,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因為有良好的土壤,多元個性差異得到尊重。學校要像森林,應是包容的、復雜的,這里高低錯落、參差不齊,但都可以蓬勃生長,各美其美。學校也要像田野,長滿各種莊稼,而不能像工廠,生產一樣的產品。
不少網友都會感到好奇,綿中學生不僅是學霸,而且還多才多藝,難道他們一天有48小時?
茍文彬表示,這是一種誤解。所謂的學霸,往往是學習、生活、休息、娛樂平衡得很好的人。驅動他們學習成長的,是內驅力,即其自身的成長力。第一,遠大理想,社會責任感,學習的價值定位;第二,專注思考的能力,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第三,實踐的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交流表達能力。
“學生以興趣、專注力、探索熱情為核心的驅動力,需要學校更多地保護、鼓勵、涵養,不強迫、不抑制,因此相關要素應該謹慎‘有為’,有時甚至是‘無為’。”茍文彬談道,類似于學校運動會的扣籃大賽、高三的減壓BBP、學校幾十個社團的常規運行……學校努力以“包容、人文、自由、溫度”為關鍵詞,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與幫助,同時充分供給情緒價值和情感價值,助力學生“情感豐盈”和“精神發育”,積攢溫潤一生的力量。
茍文彬表示,“在未來,我們將始終以人為中心,以人的健康優質成長為目的,堅守教育本真,不斷與時俱進,堅持守正創新,為每一位學生全面發展、多元成才提供更好的環境、更美的過程,致力于更美好的教育,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更優的人才,為綿陽現代化教育強市、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更大的綿中力量!”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