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是革命老區,是紅軍長征重要途經地,是抗美援朝特等功臣陳開茂的家鄉。
近年來,北川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退役軍人和雙擁工作重要論述,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傳統,通過做優技能培訓,搭建創業平臺,創新招聘模式,強化典型帶動,用心用情引導退役軍人“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努力成為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和鄉村經濟發展領頭雁,書寫新時代篇章。
在北川,7029名退役軍人,他們扎根農村、擔當作為,沖鋒在經濟建設前線,創業在廣闊鄉村田野,建功在推動當地發展一線,在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生力軍作用。
北川綜合實踐教育基地
發揮軍人特長 開辦實踐教育基地
9月6日,位于永安鎮的北川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又迎來一批集訓人員,基地負責人李勝帶領工作人員為這批學員進行多個項目訓練。
李勝是一名退役軍人,20多年前曾在武警綿陽支隊服役,退役后在一家央企工作。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受傷的妻子、丈母娘被武警部隊官兵接力救援,作為曾經的武警戰士,就有了創辦一所安全應急培訓基地的想法,普及更多應急救援知識和減災防災技能,同時為更多群眾服務。
2016年,李勝辭去央企管理人員的工作,成立四川納森戶外運動有限責任公司,在永安鎮元門村開辦了北川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經過多年發展,該基地已成為特色鮮明、功能復合、設施齊全的綜合性基地,并研發了“禹羌文化、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勞動教育、成人團拓”五大核心課程體系,以滿足中小學生以及群眾對綜合實踐教育的需求。
目前,該基地被授予“四川省研學基地”“中小學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等稱號。截至2023年,基地累計接待研學人員50萬人次。今年上半年,已接待研學人員6萬余人次。
綜合實踐基地的成功運營,也給當地村民和退役人員提供了就業崗位。據了解,基地先后有100多名退役人員在這里就業學習,學成后再回到家鄉創業;30余名當地村民在經過培訓后,成為基地專職工作人員。
基地旁上百畝的蔬菜園是周邊村民流轉出來的,以供研學的孩子進行勞動實踐。村民在得到基地租金的同時,也會掙得一筆菜園的管理費用。
隨著越來越多的研學人員到來,基地就近大量采購當地群眾的禽類、蔬果等農副產品,有效解決了群眾的銷售難題。據不完全統計,基地每年購買周邊群眾農副產品達300余萬元。
金龜村獼猴桃喜獲豐收
瞄準水果產業 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這段時間,永昌鎮金龜村的獼猴桃喜獲豐收,該村黨支部書記、金龜惠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剛,每天不停地接打電話,忙著安排寄遞獼猴桃。劉剛說,獼猴桃的銷路很重要,村委會前期已經到沿海城市跑市場,打開了銷路,前幾天才向上海和廣州運送了10多萬斤獼猴桃,市場反饋相當好。
1995年,劉剛參軍入伍,在部隊服役期間,多次立功受獎,并光榮入黨。退伍后,先后到深圳、山西務工,到2016年返鄉前,他已經是位小老板了。
2016年,他接到村里的電話,希望他能回來帶領村民致富增收,劉剛就像接到部隊命令一樣,二話不說就回來了,2016年底,他被任命為金龜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金龜村還是省級貧困村,劉剛與村干部們商量,邀請農業專家抽樣檢驗村里的土壤,科學論證金龜村適宜發展的產業。根據檢驗結果,該村的土壤適合水果種植。
劉剛帶領村干部在政府支持下,通過招商引資、流轉土地,從外地引入種植大戶發展水果種植。隨后成立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集中力量發展獼猴桃等多種水果,現在小小的獼猴桃,已成為金龜村村民的“致富果”。
2021年,劉剛借鑒外地果園運營模式,對村集體和村民參股的500畝獼猴桃種植基地,按照出資比例采取“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模式,分別承包給35戶股東,大幅度提高了基地效益。同時,為更好地儲存獼猴桃、方便運輸,村里還建起冷藏庫房。
如今的金龜村,種植有獼猴桃、鳳凰李、早熟桃、柑橘等水果共2000余畝。
水果產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為附近村民帶來就業機會。“現在村里群眾,都能在基地找到適合的崗位,疏果、分揀、裝箱。”劉剛告訴記者,僅務工一項就能讓村民每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北川陽荷種植基地
扎根北川山區 做大產業回饋鄉親
在北川,把野生陽荷培育成走向全國的綠色產業,不得不提退役軍人唐祖貴。2013年底,當他脫下軍裝時,便立志返鄉創業,要在家鄉創出一片天地……他退役返鄉創業給自己公司起名為“北川農二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部隊服役期間,唐祖貴從事的是通信工程工作。退役后,他沒有吃“技術飯”,而是一頭扎進家鄉的山水間,端起“農家碗”。經過考察后,2015年,唐祖貴在曲山鎮流轉數十畝土地種植魔芋,但由于缺乏種植經驗,加之選種不合適、管理不善等原因,魔芋大面積腐爛,安置費幾乎都打了水漂。
為此,他積極學習各種種植技術,并努力尋找新的機遇。他發現,北川山區常見的陽荷具有較好的商品化發展前景。陽荷是一種食藥同源的純天然纖維食品,具有豐富的花青素和纖維素,很適宜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川山區生長。
2016年,唐祖貴在北川農技專家指導下,種下200畝陽荷,有了技術支持,陽荷終于如他所愿蓬勃生長。2016年秋,唐祖貴的陽荷大獲豐收。
在推廣陽荷種植過程中,唐祖貴與市、縣農業部門合作,制定陽荷種植技術規范,將北川出產的陽荷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當年我在北川讀高一時,家里的房屋因意外失火燒毀,是鄉親們幫我家重修房子,是全校師生捐款我才順利讀完了高中。”唐祖貴告訴記者,他一心想用自己的方法幫助回饋鄉親。
近年來,為支持家鄉發展,北川農二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參與曲山鎮唐家山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公司每年保底向村集體分紅6000余元。隨著公司的發展,每年吸納周邊100余位群眾在蔬菜基地和中藥材基地務工,人均增收3500元左右。(記者 胥江)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