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各地文旅市場持續升溫,韻味悠長的古鎮、古村成為游客熱門打卡地。
然而,不少細心的游客發現,不少古鎮面貌雷同,讓人深感審美疲勞;一些古鎮有著濃郁的商業氣息,儼然披著古風外衣的商場夜市,讓人讀不出歷史、聞不見古香。古鎮不“古”、古鎮唯“商”,令不少游客大失所望。
古鎮旅游如何做出特色?走出“千鎮一面”窠臼,關鍵要從何處發力?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文化浸潤,保護古鎮整體風貌
初春的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古鎮,輕舟畫舫,小橋流水。一座座臨水而建的老宅倒映水中,一葉葉扁舟劃過煙雨朦朧的小河。
今年1月18日,南潯區宣布永久免費開放南潯古鎮景區,古鎮游客量迅速增長,特別是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假期,景區游客絡繹不絕。
“除了人文底蘊深厚等資源稟賦,古鎮近年來還加大了基礎設施投入,構建了高端會務、節慶活動、療養式旅游、親子深度互動、創業創新等載體場景,推動古鎮旅游業態從單純游玩到更廣闊的商務交流、文化休閑等融合發展。”南潯古鎮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國強說,“未來我們將全力做好取消門票的‘后半篇文章’,挖掘南潯獨有的文化內涵,搭建旅游開發的‘四梁八柱’,不斷鞏固提升硬件基礎和軟件服務水平,提高流量承接能力。”
近年來,我國古鎮開發不斷提質轉型,古鎮旅游也從文化觀光型、消費體驗型向休閑度假型和多元融合型不斷升級。江蘇周莊,安徽黃山西遞、宏村,江西婺源等一座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古鎮,在發展中閃爍著文化光芒。
“我國幅員廣闊,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感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領略不同特色的文化,是游客們的重要期待。”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孫若風認為,每一個古鎮都像一個獨特的歷史博物館,要保護好古村鎮的整體風貌,盡可能保護有符號性意義的建筑。經營者應在文化挖掘上多下功夫,充分挖掘和展現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留住古鎮的文脈,為古鎮旅游注入源頭活水。
平衡“古”與“新”,讓古鎮永葆活力
春日里,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古村,一條櫻花大道直通綠茵深處,青磚黛瓦的房舍散落其中,花團簇擁的鵝卵石路彌漫著陣陣花香,滿眼皆是青山綠水。
“傳統的農耕生活、濃郁的田園氣息、古老的民風民俗,靜靜訴說著千百年的故事。在這里,你可以欣賞古建筑,品嘗當地美食,感受古鎮歷史文化,收獲不同尋常的旅行體驗。”來自湖南的游客王琳說。
“古”與“新”,是古鎮古村開發中要面臨的一對矛盾。如何在“古”與“新”的平衡中,創新商業模式和業態,成為古鎮開發的關鍵問題之一。
在釣源,得益于流空置業、村企合作、蝴蝶返鄉等模式,當地共收儲古建筑150余棟,并布局植入文化博覽、創意產業、藝創體驗等文化業態,有效盤活閑置資源,帶動村集體年增收30多萬元,戶均年增收近萬元。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鎮旅游應該追求景觀吸引、文化吸引、體驗吸引和商業吸引的協調統一,不偏廢任何一方。要最大限度保留當地文化特色,尊重歷史建筑和肌理風貌,避免大拆大建,在開發中要避免盲目模仿、過度商業化、歪曲歷史、設計失真等問題。”中國旅游研究院總統計師馬儀亮說。
“保護好具有悠久歷史的古鎮,并不是要固守某種僵化的觀念,而是要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讓古鎮永葆時尚與活力,充滿激情與創意。”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林生認為,古鎮在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結合中,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他建議,古鎮在保持傳統底色的同時,可以植入藝術展覽、時尚攝影、智能點單、沉浸體驗等新業態,使古鎮成為集民俗、藝術、旅游、休閑和商業為一體的旅游目的地。
活化利用,留住人間煙火氣
在古鎮的活化和開發利用過程中,如何避免同質化問題,是業界關注的重點。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四川成都邛崍平樂古鎮在尊重和保留傳統歷史文化的基礎上,賦予古鎮現代化的城市文化體驗。這座綠水青山環繞中的古鎮,居住的幾乎都是原住民,當地居民與歷史古跡共生共榮,獨特的煙火氣延續著千年古鎮的生命。
王林生認為,人間煙火永遠是人們生活的底色,現代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使得人們更加留戀古鎮的煙火氣息。
“要更加關注文化與旅游的有機融合,注重主客共享、居游皆宜,堅守地方文化的獨特性、原真性,充分利用好古鎮內部及外圍空間。”孫若風說。
“古鎮開發要做好‘文’與‘商’、‘古’與‘新’、景觀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平衡。應圍繞當地文化、歷史、產業特點等塑造古鎮的獨特性,滿足游客的沉浸式體驗、個性化品位、差異化需求。同時,要促進古鎮生活、商業、旅游功能平衡發展,既延續古鎮特有的文化脈絡,又創新旅游產品形式,推動古鎮旅游高質量發展。”馬儀亮說。(記者 李慧 魯元珍)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