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線
3月19日,記者走進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看到,一臺臺高端智能生產設備高速運轉,技術操作工人寥寥,取而代之的是全自動化的生產線,工人只需置身生產線后,操作鼠標、鍵盤發出數據指令。
這是富臨精工新能源“基于工業互聯網的高速減速器數字化車間建設”項目,曾獲市級先進制造業發展項目資金支持。智能化制造的背后,是企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帶來的新質生產力。
讓新技術、新工藝應用到生產過程中,轉化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在綿陽,不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新興科技產業,越來越多的企業邁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之路。
□記者 尹秦 王澤宇 文/圖
激活“新”引擎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作為涪城區“智改數轉”的標桿型企業,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實踐中給出答案:讓“制造”變“智造”,助力企業煥發新生。
“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我們已打造60余條智能化生產線。”該公司發展管理部總監潘柳介紹,企業在發展中,一直大力投入技術改造、數字化轉型、技術創新,依靠創新從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富臨精工累計投入資金超10億元進行傳統生產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實現自動化、綠色化,研發團隊加強公司數字化運營能力,以“機器換人”“數據換腦”,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發運環節的所有業務實現數字化管理,每年新產品立項20項以上,現有授權專利400余項。
通過轉型升級,每一步都給富臨精工帶來了可量化的改變:生產效率提升了15%-30%,制造成本降低20%,每年營收增幅在20%左右,數字化轉型信息化均為企業內部自主策劃研發,節約系統開發成本約1000萬元以上。
產業“聚鏈成群”,企業“眾木成林”。在推進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讓制造“加速跑”過程中,市區兩級篩選基礎好、能力強、水平高的重點企業,打造標桿示范企業,發揮典型帶動作用,讓更多企業不斷釋放新動能。
富臨精工就是在綿陽市和涪城區兩級的政策大力支持下,不斷提升研發投入,依托國家級技術中心等創新研發平臺,持續加快產品技術創新研發進程,讓創新賦能企業“智造”。
培育“新”動能推動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
創新發展,動能煥新。在爭當行業“優等生”的競爭中,一家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高新技術企業——綿陽聚賢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脫穎而出。
“這套新研發的設備,實現微波變壓電感元器件超細導線智能繞PIN技術產業化,實現人工替代,將該項產品的制造成本降低到原來的1/15,全面服務于華為、思科、比亞迪等眾多知名企業。”在這家公司的裝配車間里,董事長郭強向記者展示了動能滿滿的“新”項目,該項技術是目前全球行業內唯一實現產業化的技術。電感元器件超細導線繞PIN以前都是需要手工來完成的,而聚賢自動化研發的技術,則率先實現了智能化,帶來了行業的歷史性突破。該裝備最大的亮點,是能把多根直徑僅為0.1毫米左右且無序的絕緣金屬導線,精準組裝纏繞并導電。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裝備制造產業是工業的心臟。市委八屆六次全會提出實施裝備制造等四大特色產業提質倍增工程,聚焦汽車、核技術應用、激光技術應用、智能機器人及無人機等領域,助推裝備制造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為進一步推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我市組織編制了《綿陽市“十四五”裝備制造產業發展規劃》等,打造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特色產業園,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并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截至2023年底,綿陽裝備制造產業共有規上工業企業262戶,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453億元。
向“新”而行,綿陽如何乘勢而為,做強做優做大裝備制造業?
綿陽將持續抓好《綿陽市裝備制造產業提質倍增行動計劃(2023-2027)》落實工作,培育一批重點企業,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依托先進技術研究院、光子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著力推動工業母機、核技術應用、激光技術應用、智能機器人、航空航天等領域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同時,出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遴選一批數字化轉型示范企業、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工業互聯網應用優秀案例和上云上平臺示范項目,推動制造企業開展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2024年力爭裝備制造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8%,新增規上企業8戶。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