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隨著川劇演員的吹奏動作,火焰猶如一條火蛇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臺下學生發出由衷的贊嘆,近日,安州區塔水鎮寶林小學的孩子們在“非遺進校園”活動中親眼見證了川劇吐火絕技,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走進寶林小學,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調元川劇文化苑、習唱室、練功房……處處展示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文化遺產是文明故事的源頭活水。作為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傳習基地,寶林小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開展了臉譜剪紙、繪畫、彩繪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弘揚傳統文化。
近年來,安州區持續強化陣地建設,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矩陣,多元構建“15分鐘文明實踐圈”,組織傳統非遺融入鄉鎮、社區、工廠、校園,為全域文明注入源頭活水,讓文明之花持續綻放。
在農民豐收節上,悠悠歌聲飄揚在桑棗鎮大街小巷,《一顆紅心向太陽》《點燈》等經典曲目輪番上演,既傳遞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陶冶了觀眾的文化藝術修養,提升了精神文明。
近年來,桑棗鎮大力培育“德行棗園·文進萬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特色文化融入日常,結合“十里文化圈”陣地建設,創新打造“文明文化圈”、“主題文化圈”和“幸福文化圈”,有效發揮文化陣地聚人心、領群眾的作用,讓文明之花在田間地頭、村舍院落絢爛綻放。
建設非遺展覽館,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及伴手禮;制定村規民約,整治陳規陋習,積極開展文明創評活動,深入推進文明村創建……既傳承了文化,又帶動了村民增收。同時,該鎮還通過“棗園大管家”“棗點辦”“齊心為你”等品牌項目,充分發揮聯動協同作用,有效調動駐鎮單位、駐村干部、基層群眾等各方力量,織密基層治理網絡,“一站式”解決群眾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不斷延伸基層服務觸角,持續激勵基層治理“神經元”。
在桑棗鎮,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鎮域發展深度融合,形成良性循環。通過“一村一品”,促進產村融合,推動生態農業提質、工業轉型及現代服務業升級,構建鎮域融合發展的“立體面”;而理論宣講、民主法治教育、移風易俗等活動,又進一步激活群眾自治力量,有效打通基層治理融合“全域面”。
在安州區,文明建設不僅是一場外在的變革,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如同春風化雨,悄然滋潤著每一個角落,讓傳統文化的根脈更加深厚,讓現代文明的花朵更加絢爛。(張亞萍 記者 安崢)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