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截圖
□記者 宋德平 文/圖
新材料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產業方向,在綿陽,巨星永磁建成了全球單體最大的燒結釹鐵硼永磁材料生產園區,投入生產不到一年,這個新材料“超級工廠”展示出了怎樣的創新勢能?又是如何向新而行的?近日,《四川新聞聯播》重點報道了綿陽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這個新材料“超級工廠”。
釹鐵硼作為當代磁體中磁性能最強的永磁體,是電磁轉換的關鍵性材料。2個多月前,在位于綿陽的巨星永磁研發室,一款名為“無重稀土N56H磁鋼”釹鐵硼產品誕生了,這是行業內無重稀土工藝新的性能記錄,理論上可以在120℃環境下穩定工作。
綿陽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浩說:“我們通過不斷地研發和創新,挑戰行業里的不可能,終于做出來了。”
以創新搶占先機,對于巨星永磁而言,這樣的賽跑也體現在工藝技術的研發上。
在會議室里,技術研發人員正在討論如何改進氣流磨設備的噴嘴等組件。設備結構及工藝優化后,可以提高釹鐵硼的矯頑力,增強其抗退磁能力。
“我們除了這個噴嘴之外,對其他的旋風分離器,包括整個磨室,都進行了仿真(實驗),預計今年在這項技術上會有突破。”該公司技術總工程師、技術研發部部長張斌洪介紹。
瞄準工藝難題,解決技術瓶頸,目前,巨星永磁已擁有晶界優化、成本節約型高效晶界擴散技術等核心技術。同樣,智能化也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成長空間。
記者看到眼前的一個設備正在對充磁前的產品進行自動拍照,它可以及時呈現出外觀、尺寸、氣泡、凸點等方面的檢測結果,并完成自動分類。
“目前每分鐘能達到165片,后面這個速度還會提升,我們策劃下一個階段至少每分鐘要上170片到180片。”該公司包裝車間主管陶鵬介紹。通過檢測、完成充磁,每天,多達30萬片的永磁材料在這里被統一包裝,等待發往下游企業。
而依托綿陽大院大所和科研基地多的優勢,巨星永磁還合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與西南科技大學在內的高校院所,在研究院建設、人才培養與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
黃浩說:“我相信,隨著整個產業的發展,我們合作的東西會越來越多,包括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爭取在一些關鍵產品上實現突破。”
將四川稀土資源優勢轉換為產業創新制造優勢,綿陽發揮產業“磁吸”作用,以打造專業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快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高度融合,朝著千億級的磁性材料產業集群邁進。
綿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陽孟表示,將在推進“智改數轉”、重點項目建設、產業鏈條延伸等方面持續用力,不斷推動磁性材料產業向高性能永磁材料、永磁電機等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建設具有綿陽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