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門口就業 穩穩的幸福
——我市充分就業社區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
“叮叮叮……”近日一大早,馬光德被一陣急促的鬧鈴聲吵醒。他麻利地洗漱完畢后,與對面小區三星·大河的門衛交接上班。
前不久,游仙區小枧鎮大河社區就業服務站負責人廖勁在社區走訪時,了解到馬光德因病就業困難,一直獨自一人生活,經濟條件拮據。面對馬光德的難題,廖勁根據社區已有公益性崗位與其進行匹配,并向他詳細介紹了門衛的工作待遇及要求,幫助他實現了就近就業。
談及新找到的工作,馬光德難掩喜色:“在小區門衛室站崗,不干體力活,身體能適應。每個月有幾千塊的工資,還幫我繳納社保,家也離得近,真的很不錯。”
自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開展以來,大河社區開發出了公園騎行管理、公園劃船等800余個崗位,還通過人社就業服務窗口、電子屏幕循環播放就業政策、宣傳視頻等多種方式,大力推進“家門口”就業,更好促進了本社區失業人員就業和再就業。
“我們將就業服務下沉到社區,全面摸排了未就業人員、用人單位的需求,并主動開設新崗位,為社區內就業困難人員、失業人員做好就業援助,幫助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廖勁說。
微觀故事最溫暖人心,也是綿陽努力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最有力的例證。在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工作中,市人社局狠下功夫,結合充分就業社區建設,以點帶面,充分發揮了基層勞動保障平臺促進就業的作用,推動就業政策落實,大大提升了勞動者充分就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努力實現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的社會就業。
梁麗蓉是涪城區石塘街道小浮橋社區的居民,自兩年前乳腺癌手術恢復后,她找工作遇到諸多難題。在小浮橋社區的幫助下,她以公益性崗位人員的身份成為了一名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專職工作人員,并在開展充分就業社區創建工作中主動“請纓”,挑起社區就業創業工作的“大梁”。
“就業改變了我的生活。”梁麗蓉坦言:“在小浮橋社區工作這兩年,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關心關愛,也在幫助他人就業的同時證明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女兒樹立了榜樣。”
在奔赴就業的這條道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近年來,市人社局頻頻出招,打出助力社區就業“組合拳”:創新建設“一對一”服務就業,建立《重點人群臺賬》《五分公共服務臺賬》,有針對性地根據重點人員的需求,做好“一對一”精準化服務;優化就業創業環境,組織社區內創業者開展“創業沙龍”活動,分享創業故事及創業經驗,促進優秀創業者帶動社區失業人員在外就業;打造就業創業宣傳陣地,依托便民服務站、“零工驛站”等服務站點,連續開展招聘信息采集發布、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等一體化的智能服務宣傳措施。
綿陽市2023年充分就業社區創建交出如下就業答卷——
涪城區石塘街道小浮橋社區為900余人提供社區就業創業服務,為45家企業提供人才推薦及政策宣傳,為41名居民推薦了匹配崗位及就業指導;
游仙區小枧鎮大河社區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97.53%,登記失業超過1年人員基本實現動態清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率達100%;
游仙區魏城鎮桂花社區勞務輸出20余人,并幫扶2名居民實現創業,成功成立自己的公司;
江油市太平鎮西山社區調查勞動力總數據4321人,并采集社區內企事業單位用工需求68條,崗位需求165人,對在冊人員提供精準服務達279人;
梓潼縣崇文社區實現職業介紹200余人、技能培訓100余人、收集用工信息420余條、政策咨詢200余條……
星光不負趕路人,江河眷顧奮楫者。建設充分就業社區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工程,既需政府、社區、企業的共同努力,也要社會各領域、各環節的充分協同。在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的“考卷”中,市人社局將拿出系列精準“硬措施”,交出更有溫度、更高質量的“答卷”。(記者 彭紫薇 王澤宇)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