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參加航空科普活動
“兩企三新”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宣講會
志愿者開展政策宣傳
身著紅馬甲,持清潔工具打掃衛生、規勸交通不文明行為……活躍在北川大街小巷的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是連接北川社會工作與民眾之間不可或缺的紐帶與橋梁。其中,由快遞小哥、外賣配送員、社區工作者組成的宜居城市志愿服務大隊更是一道亮麗風景線。
今年以來,北川社工部著眼加強黨對社會工作的全面領導,做好新時代黨的社會工作,走好黨的群眾路線,團結凝聚廣大群眾,匯聚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緊緊圍繞“增效、筑基、聚能”三個目標,推動為民服務沉到基層、落在一線,加速構建多元共治的基層治理現代化格局,進一步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 唐舒琪 文/圖
黨建引領打造紅色暖“新”矩陣
“今天我們進行黨課宣講,歡迎大家暢所欲言……”近日,北川社工部組織非公企業黨員上黨課,大家認真學習,仔細做筆記。類似這樣的場景定期在北川呈現。
今年,綿陽沃姆斯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在生產一線設立了黨員示范崗,推動生產一線黨員帶動員工共同進步。“大家加把勁,爭取早日把訂單完成。”胸前戴著黨徽的黨員廖鵬飛在鼓勵其他員工的同時,自己也在加班加點完成手頭工作,他常常說,“作為黨員,就要以身作則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遇到困難問題黨員沖在前。”律于己,踐于行。廖鵬飛等黨員的一舉一動大家都看在眼里,整個生產線工作氛圍非常融洽,大家都有了歸屬感。
北川始終緊盯“兩企三新”領域黨建,通過建強組織、創新機制、強化保障,堅持把黨建覆蓋到最活躍的地方。同時,聚焦服務資源整合,打造紅色暖“新”矩陣。依托宋喜市商圈黨委、社區黨群吉米家園、街邊愛心商戶等,按照有品牌、有陣地、有規范、有溫度“四有”標準,打造“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群吉米家園”“貨車司機之家”等19個陣地,配齊應急藥箱、飲水機、電瓶車充電樁等設施設備。
走進四川中原宏達集團有限公司貨車司機之家,休息區干凈舒適,司機們在這里充電、吃飯、休息。大家三兩閑坐,聊聊開車途中的趣事,十分愜意。這里也會常態化開展關愛暖“新”系列活動,如健康義診、送清涼、法律服務等,得到廣大司機朋友的點贊。綿陽貨車司機鄭偉表示,“不僅多了一個歇腳的地方,感覺還有了個專屬我們司機的家,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北川對我們的關心關愛。”
創新模式 推動志愿服務“零距離”
近日,家住永昌鎮小北街的張奶奶通過微信向社區求助,“小李,我家中堆積的一些雜物有點重,可以幫我搬一下嗎?”社區網格員小李收到張奶奶的微信后,立即帶著志愿者上門幫張奶奶清理了家中的雜物。握著志愿者的手,張奶奶感激地說,“太感謝你們了,要不是你們,我真不知道怎么辦!”“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以后有事隨時聯系我們。”小李拿出手機備忘錄記下張奶奶的獨居情況,以備隨時上門,看望了解老人生活情況。
強化社會參與,北川以“志愿服務合力聚能”為抓手,持續推動社會組織黨建與發展深度融合、同頻共振,聚焦“一老一小”群體,探索“黨建+”工作模式,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形成立體發展、點面結合、脈絡清晰的服務體系。“黨建+品質助學”“黨建+媽媽農場”“黨建+自治組織”“黨建+助人自助”等志愿服務體系日趨成熟;“心沐計劃”“銀齡計劃”等志愿服務項目發展壯大,其中,“心沐計劃”獲評“四個100”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最近學習情況怎么樣?生活上有沒有什么困難?”永昌鎮禹龍社區心沐驛站接待了一群特殊的小朋友,他們都是留守兒童,因父母在外務工等原因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社區心沐驛站工作人員定期上門看望他們,邀請他們參加各類活動。
在建設社區心沐驛站的同時,北川社工部依托學校少工委、團委在學校心理室成立校園“心沐社”,依托豐富的禹羌文化、自然生態、航空飛行等資源,建設“心沐研學營地”。“雖然爸爸媽媽在外務工,對我們的陪伴比較少,但我在研學營地參加了很多次活動,感受到了社區和學校這個大家庭對我的關心、關愛,在這里還結識了很多朋友,特別開心。”四年級小學生李薇薇說。
據統計,“心沐計劃”志愿服務項目已組織活動187次,對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培養文明素養、安全意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共治共享 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
11月19日,北川社區干部交流活動在石椅羌寨鄉村振興先行區舉行,全縣33個社區黨組織書記、社區后備干部參觀了永昌鎮爾瑪社區、圣燈社區和永安鎮九鼎社區。一路上,通泉鎮香江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羅宣梅都在認真做筆記,“這次交流活動‘干貨滿滿’,這幾個社區都有各自的優勢與特點,從中學到了很多經驗,將借鑒這些經驗建設好我們的社區。”羅宣梅說。
永昌鎮爾瑪社區“三羌共治”融合共治群眾工作法引起了不少社區的關注,在爾瑪社區警務室門口,有一棵四五米高的“和氣樹”,樹枝上掛滿了羌紅。“都是居民掛上去的,每兩條羌紅代表一個矛盾糾紛的化解。”爾瑪社區黨委書記潘冬梅說。“三羌三新”融合共治是指運用原有的“三羌”結合“三新”融合共治工作法,即在糾紛調解中,由社區民警牽頭,運用羌民族多年形成的“羌規”結合“新方法、新法規”化解群眾矛盾糾紛。
走進社區警務室的調解室,隨處可見羌族文化元素,“對羌族居民來說,這里也是一個小的‘議話坪’。”潘冬梅說,“最初,矛盾糾紛化解僅靠社區工作人員和民警,有的群眾不愿意敞開心扉,后來社區運用羌族傳統習俗和新時代楓橋經驗,總結出了‘三羌共治’工作法。前幾天,有兩個住戶因為裝修滲水問題發生矛盾,我們運用‘三羌共治’工作法調解后,雙方都很滿意。”
從共治到共享,北川強化服務功能,讓治理與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企業和群眾。下一步,北川將聚焦可操作、易感知、能受益的一件件民生實事,組織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加入到服務鄉村振興、基層建設隊伍中,以高質量基層黨建引領高效能基層治理,讓基層治理有溫度,百姓幸福有質感。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