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近日,藍天白云下,搭乘著綿陽市“環保世紀行”采訪團的車,一路順涪江向江油而行,當碧玉般的涪江水出現在車窗外,被蜿蜒起伏的青山攬進懷里,涪江六峽就這樣出現在了眼前。
涪江六峽自2010年武都水庫成功下閘蓄水以來,奔流不息的涪江被武都水庫大壩攔腰截住,涪江六峽所在的河段連為一體,呈現出“高峽出平湖”的瑰麗景色。因此,涪江六峽于2013年成為“第十三批國家水利風景區”。武都水庫地處涪江上游最后一個峽谷河段,被譽為“第二都江堰”。
依托武都水庫而成的涪江六峽,北起平武響巖,東南至江油武都,40里黃金水道,途經畫屏峽、六龍峽、燕云峽、青天峽、飛瀑峽、芳春峽六道峽谷,是現代水利景區工程與蜀道文化、藏羌文化和自然景觀的結合,山水與共,天然成景壯美的涪江六峽,兩岸懸崖絕壁、奇峰峻嶺、山巒疊嶂,自然風光美麗如畫。
距涪江六峽百余里之外,位于三臺縣的魯班水庫,是一座以農業灌溉為主,兼有旅游、發電、防洪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大型人工囤蓄型水庫,也有“中國西部名湖”“千島之湖、蜀中澤國”之美譽。
據了解,魯班水庫庫區水域面積13.2平方公里,集雨面積21平方公里,總庫容2.94億立方米,安全庫容2.78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62.69萬畝,涉及兩市三縣。
時間回到2012年,當時的魯班水庫,成片的養殖網箱遍布水面,多年的過度養殖和庫區周邊生活污水直排,導致這里的水質受到嚴重污染,達到劣V類。
2013年,三臺縣正式啟動魯班水庫水環境綜合整治,制定《三臺縣加強魯班水庫水環境保護實施方案》《魯班水庫水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等系列文件。同時,合力調配水資源,深入開展河湖長制工作,防治旅游餐飲污染,推進環庫生活污水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庫區周邊環境綜合整治,開展項目治理成效評估推進深度治理。
通過持續8年的綜合治理,水庫水質逐年改善,由2012年的劣Ⅴ類持續改善提升到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2020年起長期達到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
不遠處,同樣位于三臺縣,綿陽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里,生活垃圾壓縮專用車輛正在有序過磅進場。
該廠設計處置生活垃圾規模為1000噸/天,年處理量可達36.5萬噸,年發電量131.88×106千瓦時。該廠的運行標志著三臺縣生活垃圾處理由原始的衛生填埋徹底轉變為焚燒發電,實現了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目標。
窺一斑而知全豹。近年來,綿陽扎實推進污染防治攻堅的步伐不停——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生態美市”戰略,以更大力度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加快推進美麗綿陽建設,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綿報融媒記者 周鈺)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