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托管班點亮孩子多彩假期
愛心托管班點亮孩子多彩假期
“托管班不僅有師范專業的大學生志愿者耐心輔導作業,還聘請專業老師開設各種特色課程,解決了假期孩子無人看護的問題。”塘汛街道友誼社區楊女士的感慨,道出全區職工家庭的心聲。今年暑期,經開區總工會統籌街鎮總工會、社區聯合工會和部分企業工會力量,開設公益托管班20余個,覆蓋職工子女1000余人。
愛心托管班點亮孩子多彩假期
服務下沉 解決職工后顧憂
在經開區松埡鎮鶴翔社區,一位居民的心聲尤為真切:“我們早出晚歸是常態,孩子假期無人照顧是一塊心頭的大石頭。社區公益托管班就像‘及時雨’,孩子不僅有人幫忙輔導作業、學手工,而且還不收費……”這份溫暖,源自經開區精準聚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需求,將托管服務延伸至最基層。托管班充分利用職工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職工之家等陣地,讓關懷直達“家門口”。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李曉蝶感慨道,“暑假最煩惱的就是孩子的托管問題,能夠參加辦在‘家門口’的職工子女托管班,真正為我們解決了后顧之憂,孩子在這里也有專業的老師教導,我們非常放心。”
為新業態勞動者子女開設暑托專班的背后,折射出經開區堅持從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和問題入手,扎扎實實為職工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
愛心托管班點亮孩子多彩假期
課程賦能 托管“托”出新高度
在經開區區級托管班,專業教師正結合生活場景為孩子們講授作文寫作技巧,引導他們將賞花等日常觀察轉化為生動文字,幫助孩子們提升寫作能力。除寫作外,這里還開設了科學、書法、美術等多元課程。
經開區2025年暑托班學生羅沐鑫已連續3年“打卡”,“每天這里都有不同的活動,我還讀到了很多家里沒有的書,交到了不少朋友。”羅沐鑫說,比起之前獨自在家,暑托班顯得格外有趣,一點沒有上課的壓力。
與此同時,一場場“護航成長”普法活動在文躍、三江等社區展開。經開區司法所講師團通過法治動漫、有獎問答,將“高空拋物責任”“防毒禁毒”等知識融入趣味互動。“法律是一把尺子,告訴我們可以干什么、不能做什么。”“法律是一把傘,保護我們不被侵害!”在孩子們的爭相應答中,法治種子已悄然播撒。
塘汛街道濱湖社區則化身“牙醫訓練營”,孩子們穿上白大褂實操“巴氏刷牙法”,在模型演練和刷牙比賽中爭當“護牙小能手”,在歡聲笑語中學會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技能。
非遺面塑在塘汛街道友誼社區課堂煥發新生——會東淌塘面塑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鄒應朋帶來的“功夫熊貓”“敦煌飛天”等作品引發陣陣驚嘆。孩子們揉捏搓塑,一只只憨態可掬的熊貓從指尖誕生,舉著作品的笑臉滿是自豪。“這場面塑非遺公益課,是友誼社區送給孩子們的一份 ‘文化大禮’,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做中悟,觸摸傳統工藝溫度,傳承優秀文化基因。”社區工作者如是說。
從作文課堂到法律知識,從非遺傳承到生活經驗—— 經開區托管班以“特色課程+健全人格塑造+實踐”為核心,不僅設置國學、書法、美術、舞蹈等多元化內容,更將研學與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結合,讓托管脫離“課本復刻”。
愛心托管班點亮孩子多彩假期
雙向奔赴 織就溫情守護網
“在社區公益托管班的日常工作中,家長們給我們留下許多溫暖又深刻的印象。他們或許因工作性質總是行色匆匆,但在孩子和托管班這件事上,那份認真與感恩,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雙向奔赴’的力量。”松埡鎮鶴翔社區工作人員口中的溫情,源于經開區多方協作的托管生態。
據了解,經開區通過廣泛招募大學生志愿者、鼓勵轄區企業職工參與,聯動學校專業師資,形成“工會引導、社企協同、資源聯享”服務模式。
松埡鎮德政街小學不僅開放資源,更由校長親自帶隊,派出骨干教師團隊深度參與“護苗班”教學。“此次暑托班對于學校老師來說,是一次踐行教育初心、服務社區的寶貴機會,既能讓黨員同志‘雙報到’服務落到實處,又能確保孩子們得到更加妥善的照料和更好的關愛保護。”德政街小學校長廖昌春表示。
同時,經開區托管班招募多名大學生志愿者。他們不僅承擔課業輔導,更用青春的熱情陪伴孩子們游戲、閱讀,成為孩子們喜愛的“大哥哥大姐姐”。同時,轄區多家企業職工也積極響應號召,利用閑暇時間走進托管班成為志愿者,在生活照料、活動組織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助力暑托班各項活動順利開展。
托管班不僅解決了看護難題,更成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人員融入社區、融入經開、建立生活歸屬感的橋梁。正如經開區某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所說:“孩子安全了,開心了,我們工作也放心了。更難得的是,在這里,感覺自己不是城市的‘邊緣人’,社區把我們當成家庭的一分子,這份溫暖和尊重比什么都珍貴。以后我們要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活動,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托起安心 托舉未來
經開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開區將持續做優‘區、街鎮、社區(企業)’三級職工托管服務體系,積極支持和鼓勵區內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參與托管工作,進一步擴大服務覆蓋面。同時,持續提升托管服務水平,讓愛心托管服務成為職工信賴、孩子喜愛的優質工會項目,真正將‘娘家人’的關懷送到每一個職工家庭。”(梁銳 李艾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