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青少年?什么樣的青少年可謂之“強”?
少年強,離不開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和全民國防意識的增強。日前,綿陽通過開展“青”愛的綿陽第三季——“青春礪劍 強國有我”國防教育主題活動,讓堅定信仰信念、增強素質本領、強化國防觀念貫穿青少年成長成才全過程。
頭雁領飛,雁陣高翔。一場場生動的國防教育主題活動,讓國防教育在綿陽大地“燃”起來,將青少年的報國之情、強國之志轉化為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
用好紅色資源“活教材”
厚植愛國情
在“青”愛的綿陽第三季——“青春礪劍 強國有我”國防教育主題活動收官場前,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段雯作為主講人仍在精心備課,“在課程設計上,結合了學生課本學習到的知識,選取南昌起義、紅軍長征、抗日戰爭三個關鍵歷史時期,巧妙融入綿陽本地黨史,引導青年從厚重的歷史中汲取力量,叩問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于是,一個個動人心魄的“綿陽故事”,呈現在了“青”愛的綿陽第三季“大課堂”上:青年王右木在綿陽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執著,袁詩蕘在鹽亭領導農民運動的智慧,魏伯虛在抗日救亡中的英勇犧牲……
愛國是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段雯表示,“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
綿陽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的重要凝結地,有兩彈城、王右木紀念園、“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等紅色資源稟賦。如何用好紅色資源“活教材”,面向青少年學子播撒“國防種子”?
這是發生在“青”愛的綿陽第三季課堂上的真實一幕:四川兩彈一星干部學院青年宣講團通過歷史場景還原與角色獨白,將“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科學家群像,生動展現于700余名師生眼前。
“青”愛的綿陽第三季圍繞“兩彈一星”精神等的傳承和弘揚,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群體,設置“‘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踐行科學家精神、賡續紅色基因、學習先進典型、展望前沿科技”五大板塊,打造“青年說”“行業專家說”“宣講團員說”特色化國防教育講師隊伍,打造具有科技城特色的國防教育品牌。
不拘泥于課堂,不停留在書本。“青”愛的綿陽第三季大膽突破傳統框架,創新打造“情景劇+國防教育”、“微宣講+國防教育”、“實踐研學+國防教育”等教學模式,讓知識從紙面躍入現實,觸動心靈。
打造受歡迎“移動課堂”
點燃強國志
怎么才算是一堂受歡迎的思政課?在“青”愛的綿陽第三季“青春礪劍 強國有我”國防教育主題活動第四場活動中,經久不息的掌聲給出了答案——
舞臺上,情景劇《記憶里的“兩彈一星”》重現了朱光亞、錢學森等科學家突破重重阻礙歸國的歷史瞬間;觀眾席上,學生們自發舉起“以我青春礪劍”的標語,讓國防教育的意義變得具體可感。
“我無時無刻不想回到祖國……”老一輩科學家們對祖國的熱愛,引發綿陽中學高一學生申淋瑞的共鳴:“我深刻領悟到了先輩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今后,我要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不負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這樣的“移動課堂”并不是簡單的“復制”與“拷貝”。
“青”愛的綿陽第三季圍繞踐行科學家精神、傳承抗震救災精神、賡續紅色基因等不同主題,將國防教育與青春理想融合,把10堂內容各具特色的“移動課堂”“搬入”綿陽南山中學、富樂實驗中學、綿陽中學等十所學校,點燃學子們的報國熱情。
打造受歡迎的“移動課堂”,還需要“精兵強將”。“青”愛的綿陽第三季通過打造“青年說”“行業專家說”“宣講團員說”三支特色化國防教育講師隊伍,以“小故事”講透“大道理”,用“身邊事”傳遞“真信仰”。
一堂思政課,激昂少年志。“長大后我打算報考國防科技大學,為國防科技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青”愛的綿陽第三季第十場主題活動中,綿陽市實驗中學城北校區初二學生李珞文軒被綿陽籍退役軍人、一等功臣劉宸的執著精神深深觸動,“劉老師對夢想的不懈追求和努力,讓我明白學習要不怕苦累,我要為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
回顧整季活動,從首場到第十場收官,不到兩個月時間,“青”愛的綿陽第三季累計吸引超5200名學生參與,隨著“移動課堂”的火爆出圈,不僅將一顆顆“愛國擁軍”的種子播撒在學子們的熾熱心田,更展現了綿陽在推動青少年國防教育上的創新成果。
少年強志,國家充滿希望;全民參與,凝聚無堅不摧的力量。以青少年國防教育為基礎,綿陽將全民國防教育作為國家安全屏障的基礎性工程,堅持思想鑄魂與實踐賦能雙向發力,全民國防的“綿陽答卷”正在書寫——
近年來,綿陽制定出臺《綿陽市全民國防教育“十四五”規劃綱要》《全民國防教育工作專項機制工作細則》等綱領性文件,構建“全民參與、全域覆蓋、全年貫穿、全要素融入”國防教育體系,構建形成“老、中、青”梯次發展的國防教育人才隊伍,在全社會營造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的濃厚氛圍。
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踐,綿陽全民國防教育上下貫通、左右協調、內外聯動、前后銜接的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全民國防教育已融入綿陽的城市發展脈搏。
記者手記:
培植公民國防基因,要從青少年抓起、從校園教育抓起。“青”愛的綿陽第三季——“青春礪劍 強國有我”國防教育主題活動在充分挖掘本土紅色資源的基礎上,拓展全民國防教育進校園的新模式,通過“互動式”“情景式”全民國防教育課堂,切實把“家門口”的紅色資源轉化為全民國防教育的“活教材”,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國防教育“青”風起,少年心懷凌云志。當前,綿陽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為抓手,將課堂教學與軍事訓練結合起來,打造“科大青課”等貼近市情、符合學情的國防教育精品課程,常態化開展老兵講故事、軍營開放日、國防知識競賽等主題活動,推動國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頭腦,讓國防教育觸角深入細枝末端,厚植“家國天下”的熾熱情懷。
心系家國的情懷有多深厚,國防教育的陣地就有多寬廣。在全民國防教育的過程中,綿陽還應運用新技術,比如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打造沉浸式的國防教育體驗,讓公民在互動中感受國防的重要性。
(涪江觀察記者 杜亞菲 郭若雪/文 視覺綿陽資料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