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八屆九次全會分組討論中,與會同志踴躍發言。 (記者 陳冬冬 王勇 攝)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
對綿陽而言,如何讓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成果更加凸顯,助力全市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2024年12月31日舉行的市委八屆九次全會明確提出,要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為牽引,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更好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三頻共振 形成改革合力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才是基礎,教育是根本,科技是關鍵,需要各自深化改革,形成改革合力。
“聽取了報告內容,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倍感振奮、深受鼓舞。在新一輪改革中,綿陽通過科技創新來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對于高校來說責無旁貸。”西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楊俊輝表示,高校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主要責任,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優質教育資源普惠共享。
在科技強國建設中,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的重要載體。
“全會提出,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為科技型企業,我們備受鼓舞,這也將為企業在科技轉化、人才招引上注入強大動力。”四川金利通信網絡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金華認為,企業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和關鍵力量,將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看家本領”。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也是本次全會討論的熱詞。
綿陽科技城人才發展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廖昭宏表示,人才改革,就是要推動人力主業提質升檔,比如加強與市直部門、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和各縣(市、區)、園區之間的聯動,以并購重組、戰略合作、資源置換等市場化方式,對全市人才業務資源及資產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搭建全市人力資源服務一張網,創設多樣化人才市場化產品和活動品牌,不斷提升人才服務效能,激發人才市場活力。
三向合力 推進協同發展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輔相成、協同發展,將三個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視為一體,統籌推進。與會者紛紛表示,這既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一脈相承,又立足綿陽的發展實際。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楊俊輝說,當前,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既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點,也對全面提升高校黨建工作水平、推動高校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接下來,西南科技大學將從加強學科方面一體化的建設和改革、加強人才培養、加強科技成果轉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多個方面入手,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推動學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為服務支撐綿陽經濟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本次全會注重戰略規劃統籌,在發展目標、發展思路和具體舉措上進行了統一規劃,針對綿陽特色,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李金華認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重點在打通人才和企業之間的堵點。他建議,可以借鑒沿海發達地區經驗開展校企合作定制化培養,由學校、學生、企業、政府簽訂四方協議,讓學生提前進入企業實習,這樣既能讓學生提前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縮短企業培養周期,又能讓學生提前融入企業,增強其留綿意愿,為企業發展注入人才活力。
如何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廖昭宏表示,下一步,綿陽科技城人才發展集團將加快向科技人才專營服務機構轉型,完善全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專業化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及技術轉移機構引育等工作,持續開發科技城人才網數據資源,搭建以科研院所和高校專家、科技領軍人才為核心的人才庫,優化運營“云上兩城”與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綿陽),發揮數據和人才基金對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評價轉化等工作的支撐作用,實現人才地圖、產業地圖、政策地圖、科創地圖“多圖合一”,有效促進人才鏈、創新鏈、資金鏈和產業鏈“四鏈”深度融合。(記者 鄧勇)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