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綿陽市游仙區游仙街道芙蓉社區棺山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發現,有一段目前綿陽境內保存最完好、長度最長的古驛道——濫泥鋪古驛道。作為新發現的文物點,濫泥鋪古驛道被列入普查登記。
濫泥鋪,是古綿州出城北行的一個重要驛鋪。濫泥鋪古驛道,是金牛古道綿陽段的一部分,也是古綿陽人出川北上中原的交通主干道。
曲徑處 尋山間古道
從綿陽城區出發,過仙人橋、經仙人路到百芳公墓附近,右側山梁一個不起眼的山間小道,就是濫泥鋪古驛道所在。
時值初秋,山林間時不時有涼風吹過,偶爾也有鳥鳴傳來。沿途林木蔥郁,小路在雜草包圍中沿山勢蜿蜒向前。
(截圖來自高德地圖)
最初,小道就是普通泥路,前行約400米后,路面上出現零星的石板,石板并不規整,但表面光滑度高。繼續前行,石板路時有時無,偶能見到殘損的攔馬墻。
行至朝陽廠附近圍墻外路段,出現一段長約300米、保存相對完好的石板路。石板長度不一,兩側或中間有明顯的凹痕,凹面光潔。根據石板鋪設的寬度推斷,這段古驛道當初的寬度應在2米左右。
“小時候我和家人經常到朝陽廠趕菜市場,那時候古道的石板是齊齊整整的。”今年61歲的彭瓊華,是游仙區游仙街道芙蓉社區居民,據她介紹,以仙建路為界,往仙海方向的山梁為帽兒梁,往朝陽廠方向的古驛道所在山梁名為棺山梁。這段古道,當地人俗稱“大路坎”。
彭瓊華說,隨著交通的發展,那段古道走的人越來越少,加之位置相對偏僻,因此古驛道被幸運地留存下來。
古驛道 聞歷史風云
驛道,古稱官道,是由朝廷投資并按統一標準修建的道路系統,一般可通達各縣,既是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道,也是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于轉輸軍用物資、傳遞軍令軍情。
綿陽地處金牛古道的重要節點,濫泥鋪古驛道正是金牛古道的一部分。探尋濫泥鋪古驛道的興衰歷史,可從金牛古道的風云演變中窺見一二。
綜合《史記》《華陽國志》記載及學者研究成果證實,秦滅巴蜀前,秦、蜀之間就有道路相通。到戰國后期,隨著不同地域之間的交流及軍事需要,在原來小道的基礎上進行修整,形成金牛道。
秦統一天下后,在全國推行驛道。連通中原與蜀地的驛道,就是以金牛道為基礎依托形成的,是古代綿陽人出川北上中原地區的交通主干道。
明洪武帝朱元璋登基后,在國內廣設驛站,其本意是“籠絡強有力之人,使之肩挑背負,耗其精力,消其歲月,糊其口腹,使不敢為非”。此后,朝廷對大量廢棄、損壞的基礎設施進行修整,包括城墻、驛道等。
明末崇禎初年,因財政吃緊,崇禎皇帝下令將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裁撤,濫泥鋪是否在裁撤之列,尚未發現史料記載。
明至清康熙年間,為避開劍門雄關之險,加上戰亂影響,川西官路在廣元昭化改道,經閬中、三臺到成都,緩解了金牛道的交通壓力,但也導致金牛道沿線經濟的衰落。
到康熙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包含濫泥鋪驛道在內的金牛道,再次成為出川的主要道路。
車轍下 見一道繁榮
金牛道南起成都,過德陽進入古綿州境內。古綿州最初設有金山驛、魏城驛兩個驛站,后金山驛裁撤改為綿州驛。
地方史志記載,清乾隆時期,直隸綿州設19鋪,連通東西南北,這其中就包括濫泥鋪。清同治《直隸綿州志》中,爛泥鋪則名“濫泥溝”,是出綿州城往北的第一個驛鋪,“在州北十里,設鋪司一名,鋪兵3名”。過濫泥鋪后,是炕香鋪、蔡家橋鋪、沉香鋪,過魏城驛后進入梓潼、劍閣,到達廣元驛后一路出川。
清代張邦伸在《云棧紀程》中,記錄他于乾隆四十六年(1780)到長安入川綿州,在《自沉香鋪至漢州》部分時就寫到了濫泥鋪,寫到了他“自沉香鋪七里至蔡家橋,西行跨山脊十里至炕香鋪,十里至濫泥溝,又五里下坡渡仙人橋”,說明在乾隆年間濫泥鋪就是古金牛道上的驛鋪。
濫泥鋪古驛道現存石板,基本上都有明顯車轍,且表面光滑。綿陽市博物館副館長都云昆認為,從車轍可以看出,這是長年累月的外力接觸、摩擦造成的,可見這段道路在當時被頻繁使用,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1937年2月,川陜公路全線開通,古驛道廢棄。隨著時間推移,地處偏僻的古驛道被湮沒在山野之中,逐漸荒廢。
新發現 揭蜀道文化
濫泥鋪古驛道沿山梁而建,這也是川內現存古驛道中遵循的規律。
如果在平原地段修建驛道,不僅可以保證道路的平整通暢,還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山坡上修建驛道,費工又費時,古人為何會舍易就難?
都云昆認為,古驛道修建避開農田選擇在山坡,說明古人在重視交通的同時,將農業生產也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盡量不占用農田。同時,驛道的功能是“轉輸軍用物資、傳遞軍令、軍情”,選擇在山坡或者山腰修建驛道,可以規避山洪對道路的損毀,確保道路交通安全。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綿陽市游仙區文物部門經過實地調查后,將濫泥鋪古驛道作為新增文物點進行普查登記,在古驛道旁懸掛“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牌子,旨在增強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以此加強對古驛道的保護,避免進一步損壞。
都云昆介紹,蜀道申遺正在推進,濫泥鋪古驛道的發現,為蜀道申遺提供了強有力的實物資料。同時,綿陽自秦漢開始就是“劍門鎖鑰”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保存至今的濫泥鋪古驛道,對研究古綿陽的交通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極大豐富了綿陽境內的蜀道文化內涵。
(涪江觀察記者 張登軍 唐云峰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