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河村水稻豐收
金石支渠
機械助力水稻收割
收獲的稻谷正在裝車
9月22日,農歷秋分,廣袤大地上的耕作者迎來屬于自己的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
沃野稻飄香,新糧喜歸倉。看,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稈壓彎了腰,涪城8萬余畝水稻成熟了;金燦燦的玉米堆成山曬成海,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倉廩實,天下安。近年來,涪城區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深入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三品”工程為引領,念好“優、綠、特、強、新、實”六字經,全力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涪城片區。
□李蔓君 記者 尹秦 文/圖
精準發力
—推進糧油作物增產增效
金秋九月,稻谷飄香。涪城區吳家鎮石洞河村1800余畝水稻已陸續進入收割期,當地農戶搶抓晴好天氣,紛紛開鐮收割,田間地頭呈現一片好“豐”景。
在石洞河村八組的稻田里,稻浪翻滾,機聲隆隆。工作人員熟練地駕駛著水稻收割機,在黃綠交織的田間來回穿梭,將一茬茬飽滿的稻穗“吃”進“腹”中,割穗、脫粒、排草,20多分鐘,收割機就“吃飽”回到田邊,一顆顆金黃的稻谷從收割機出糧口傾瀉而下。
“我種植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是深兩優871,米質很好。”種植大戶張勇望著豐收的稻田,臉上露出笑容。
為了減少種植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張勇引入無紡布水稻育秧、機器插秧、無人機植保、機械化收割等一系列現代農業技術和設備,降低了成本,輕松高效種植出好水稻,實現增收致富的愿景。“與以往相比,每畝地能多賺一兩百元。”張勇算了一筆賬,科學管理以及機械化使用,直接給他增加數萬元收入。
另一邊,吳家鎮石洞河村二社的范善財,看著稻谷顆粒歸倉,他高興不已。“我們種植富硒水稻已3年,與常規水稻相比,富硒水稻產量高、收入多。”范善財介紹,相比傳統水稻一斤價位高出4毛錢,一畝地可增收480余元,經過深加工后,每畝可增值1600余元。
近年來,石洞河村因地制宜,按照“集體經濟組織+公司+農戶”發展模式,發展富硒玉米、水稻、小麥等非轉基因富硒系列農作物,著力打造富硒優質糧油特色品牌。2022年,石洞河村的富硒水稻1號、2號,大米、小黑麥等產品通過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檢查,富硒含量達標,2023年洞鄉園產品商標注冊成功。
全力推進糧食穩產增效,涪城區狠抓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品種展示及推廣,選育優質、高產、穩定、適應性強的小麥、水稻等新品種,大力發展精品農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得益于系列舉措的深入實施,涪城區糧食生產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目前,全區小麥產量1.09萬噸,同比增長2.7%,小春糧食產量1.37萬噸,同比增長2.2%。小春油菜、豆類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22%和10%。
激發潛力
—探索推廣土地托管服務
在涪城區新皂鎮梅家溝村水稻千畝高產片,通過選育良種、科學栽培、全程托管等方式輻射帶動建成1025畝的千畝高產示范片。走進梅家溝村,多臺農機正穿梭在田間地頭對土地進行深翻。“我們把400多畝土地全部托管給綿陽市科福吉豐現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耕、種、防、收、烘干一條龍,連農藥化肥都是統一購買使用,省心多了!”梅家溝村黨委書記王昌崗介紹道。
與此同時,梅家溝村水稻千畝高產片統一選用優質高產水稻品種瑋兩優1019,集成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病蟲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優質稻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當前,該片區有效穗16萬/畝以上,每穗總粒數185.1粒,結實率86%以上,單產有望達到700公斤/畝,帶動全區水稻平均單產提升3公斤以上。
高標準農田,既要建好也要管好用好。對此,涪城區高標準謀劃,落實藏糧于地,整合農業農村、鄉村振興、鎮、村、企業、專合社等政府和社會資源,探索實施“供銷+企業+村集體+專合社”合作模式,打造“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的土地托管服務。
在提供耕、種、防、收等農業機械化生產服務以及后期糧食烘干、秸稈處理等服務的基礎上,提供農機維修保養、新裝備新技術示范推廣應用、信息咨詢、培訓指導等綜合服務功能,帶動廣大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融合,不僅解決了因缺乏勞動力而造成的土地撂荒問題,還有效減少農藥、化肥等投入品數量,同時又增加了集體經濟組織收入。
同樣,在楊家鎮鮮家壩村百畝超高產攻關片,鮮家壩村通過構建“企業+農戶”模式,選擇口感好、產量高、抗性強的奧富優287優良品種,生產管理實現統一品種、規范種植。該攻關片水稻分蘗多、苗勢好、穗粒多,每穗總粒數220粒以上,經過實收測產,產量達到764.57公斤/畝。
土地托管托起了村民的希望,“現在歲數大了,沒有精力種地,正好趕上村里土地托管政策,不僅不用受苦受累忙地里的活,還有收入。”鮮家壩村民羅大娘說,農閑時候,她到附近桑葉種植基地幫幫忙,一天做4-5個小時,一個月就能有一兩千元的收入。
完善保障
—夯實農田水利基礎設施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強則農業強。“水到渠成,群眾種植的莊稼又多了一分希望!”在楊家鎮新堰村,看著正在建設的排灌渠,村民劉楊厚激動地夸贊道。
“我們將投資550萬元,對村境內1.9公里的排灌渠進行改建。”楊家鎮鄉村振興辦負責人介紹,改建完成后,在渠道過水流量增大的同時,輸水損失也會降低30%,老百姓的農業用水得到更好保障,預計可以恢復灌溉面積1000畝。
此外,在排灌渠進行改建期間,涪城區相關部門多措并舉做好引水、蓄水、管水、護水,確保灌區糧食生產安全穩定。春季灌溉時,了解到農民用水需求后,通過科學合理制定農業灌溉用水定額和供水計劃,提前申請用水指標,并及時做好渠首閘門的維修與養護,對總干渠、干渠進行拉網式排查、清淤疏浚,對灌溉計量設施進行全面檢定,確保渠道及配套建筑物安全。
農田水利,一頭連著國家糧倉,一頭連著百姓生計。在涪城區新皂鎮金峰社區,都江堰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金石支渠整治項目順利通過合同工程完工驗收。源源不斷的水流入灌溉渠道,輸送到田間地頭,為灌區農田“解渴”。
據悉,金石支渠項目總投資1496.47萬元,整治渠道8.512公里,2023年10月15日開工建設,2024年3月25日完工。項目建成后,新增恢復灌溉面積0.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25萬畝,渠道水利用系數從0.55提高到0.65,新增節水能力181萬立方米,節約人工500人/年,新增灌區糧食產能230萬公斤,極大改善了灌區人居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蓄水如蓄糧,修堰如修倉。今年以來,涪城區貫徹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全面實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三年行動,加快補齊農田水利短板。全年擬計劃整治塘堰54口,新建、整治渠道140公里,新(改)建提灌站29處;計劃用3年時間,通過實施蓄水工程、輸水工程、提水工程等逐年成片解決農田灌溉水量不足、用水不便、成本高等問題,全面提升農田灌溉保障能力,基本實現全域灌溉。
放眼望去,在涪城區,一項項特色產業正茁壯成長,一張張笑臉正訴說幸福巨變,一幅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豐收圖景正在展開……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