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作出“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著力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等重要指示,為四川科技創新“鍛長板、補短板”把脈定向。
時隔一年,綿陽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方面再交“新答卷”:日前,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在綿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主持完成或參與的7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量創歷史新高。
追光不止,創新不輟。在綿陽,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打破“旋轉門”,加速助推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在更多前沿領域實現“換道超車”。
7月10日,記者在綿陽市中心醫院看到,由西南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學院副院長聶小琴團隊研制的核醫療廢水深度凈化裝置被安裝在一處教室大小的房間內,即將投入使用,實現國內首次將原有核醫療放射性廢水處置的“衰變—排放”工藝改進為“處理—排放”工藝,處理時間從半年縮短至1天,有力支撐我國核醫療全產業鏈自主可控。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聶小琴團隊已經準備了10年之久。
“從方法到工藝,核醫療廢水深度凈化領域基本處于國際空白。特別是人體排泄物處理,都沒有論文參考。”回憶研究初期,聶小琴說,團隊為此每周往返醫院、實驗室進行反復驗證與研討,最終依托10余年的低放廢液深度凈化技術,實現了關鍵醫用同位素在人體排泄液中的高效分離。
一路攻關,成果不斷——
面對我國“一縣一科”(即每一個縣一個核醫學科)的現實需求,以及“一帶一路”核醫藥出口國的技術需求,科技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在核醫療板塊的效益顯著。
目前,核醫療廢水深度凈化裝置已完成中試驗證,正著手準備申請核醫療放射性廢液高效快速處理技術的團體標準與行業標準,從而實現真正產業化。
面向未來,聶小琴信心滿懷,“我將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帶領團隊持續、系統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利用關鍵核心技術助力發展產業新賽道。”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綿陽突破“卡脖子”難題,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科技創新已成為綿陽城市發展的鮮明底色。綿陽錨定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確立以“科技立市”為首的“五市戰略”,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努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把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綿陽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資源,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創新需求,組建龍頭企業牽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
為讓“養在深閨”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場,綿陽開展諸多嘗試,打造“創新金三角·智匯科技城”科技創新品牌,常態化開展對接活動,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一年來,已成功舉辦10場對接活動,面向全國發布科技成果300余項,推動碘131核素及碘化鈉口服液等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涪江觀察記者 彭紫薇 宋德平 文/圖 視覺綿陽資料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