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7月7日晚,我市地災黃色預警警報再次拉響,全市134個鄉鎮和街道辦被劃入本輪重點防范區,地災隱患威脅區域開始及時組織群眾轉移避讓。這是我市繼7月2日、6日后,1周內第三次發布地災預警,綿陽地災防治正迎來關鍵時期。
進入汛期,平武縣木座藏族鄉場鎮以北大約五百米處,黑水溝地災攔擋壩開始發揮作用,湍急的溪流從排水槽口傾瀉而下,這處下寬33米,高15米的鋼筋混凝土壩,像銅墻鐵壁一樣攔擋著上游沖下來的樹木和大石頭,也守護著下游場鎮的安全。2024年以來,我市啟動實施了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地質災害集中整治,截至目前,全市147處類似黑水溝治理工程這樣的地災治理排危項目,已在13個縣(市、區)、園區,75個鄉鎮、125個村發揮著關鍵作用。
兩天來,市地質災害指揮部通過微信工作群、QQ、手機短信和地災智防APP等多渠道向各降雨區及時發送預警信息,督促指導落實防災措施,全市各地堅持“早撤快跑”,提前轉移受威脅群眾,截至8日上午10時,已實施“臨時轉移+長期過渡轉移”群眾1276戶2716人。
市地災防治指揮部辦公室特別提醒:務必高度警醒,再次檢查并完善好分級責任制度、值班值守、應急、轉移、臨時安置等機制,一定要落實到最后一米。要排查到位,問題整改到位,工程措施要保質按期完成到位。防災救災各類物資要保持充足,戰略物資管理要更精細;救援隊伍要準備充分、隨時待命。特別是各種類型“安全屋”要盡可能提升住宿、生活條件,確保把臨時轉移的群眾留得住,切實保持臨戰狀態,切勿麻痹大意。(劉娟 記者 蘭建春)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