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4日)出版的《四川日報》,刊發《四川10個鎮入圍全國鎮域經濟500強,較去年增加7個 從上榜鎮看鎮域經濟發展新機遇》文章,聚焦綿陽市涪城區青義鎮、綿陽市涪城區永興鎮、綿陽市江油市三合鎮、綿陽市三臺縣北壩鎮、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綿陽市游仙區小枧鎮等上榜鎮的發展經驗,看如何更好地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四川縣域經濟進位上階。全文如下:
四川10個鎮入圍全國鎮域經濟500強,較去年增加7個
從上榜鎮看鎮域經濟發展新機遇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紅霞 祖明遠
近期,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團)四川有限公司(下稱“賽迪四川”)鎮域經濟研究中心發布“2024鎮域經濟500強暨中部100強、西部100強”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在全國鎮域經濟500強中,四川10個建制鎮上榜,在全國除直轄市、港澳臺外的27個省(區)中居第十一位,在西部11個省(區)中居第二位。
10個上榜鎮按排名依次為:綿陽市涪城區青義鎮、綿陽市涪城區永興鎮、眉山市東坡區修文鎮、綿陽市江油市三合鎮、遂寧市射洪市大榆鎮、綿陽市三臺縣北壩鎮、遂寧市射洪市沱牌鎮、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綿陽市游仙區小枧鎮、成都市雙流區黃水鎮。
截至2022年,四川擁有2016個建制鎮,是全國擁有建制鎮數量最多的省。10個上榜鎮的發展經驗帶來什么啟示?如何更好地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四川縣域經濟進位上階?
●四川10個建制鎮上榜,在西部11個省(區)中居第二位;上榜鎮數量較去年增加7個
●四川上榜鎮多為工業強鎮,并正向產業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同時科技創新底色鮮明
看變化
評價指標調整優化新增城鄉合力指標
此次賽迪四川發布的研究報告,將除直轄市和港澳臺地區外的全國2萬多個建制鎮作為評價對象,評價指標體系包括4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與2023年相比,一級評價指標體系由“經濟實力、發展水平、工業水平、消費能力”調整優化為“經濟實力、產業能力、消費活力、城鄉合力”四個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城鄉合力指標更加注重鎮域“上聯城市、下接農村”功能。“發展壯大鎮域經濟,是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一招,部分上榜鎮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重要抓手,推動鎮域經濟實現新的躍升。”賽迪四川鎮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辛同寧說。
“能上榜全國500強鎮,關鍵在于城鄉融合基礎好、鄉村振興抓得實,形成了較好的城鄉發展合力。”成都市雙流區黃水鎮黨委書記詹倩介紹。
黃水鎮是成都國際空港經濟區主要承載地,聚集空客、菜鳥、順豐等航空、物流頭部企業,但令賽迪四川更關注的是其城鄉融合亮點——廣都博物館、空港花田兩大文旅IP賦能發展,美食云集的板橋吃街煥新升級,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獲評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多點開花、點面成片,推動全域農商文旅融合發展。該鎮13個村(社區)中,白塔社區入選全國“和美鄉村百佳范例”,文武社區、扯旗社區上榜成都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先行村。
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及周邊種植柑橘2萬畝。花荄鎮黨委書記彭茂華介紹,2023年全鎮共啟動100余個項目建設,其中包括農文旅及配套項目30余個。去年全鎮旅游收入超38億元。
看特色
上榜鎮多為工業強鎮科技創新底色鮮明
從產業特色看,賽迪四川在解讀分析時表示,四川上榜鎮多為工業強鎮,并正向產業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云集錦源晟、天華新能等國內新能源頭部企業的眉山市東坡區修文鎮,2023年工業總產值達516.3億元,規上企業有62家,是名副其實的“新能源小鎮”。遂寧市射洪市大榆鎮以鋰電新能源比肩齊美。2023年,該鎮工業總產值達554億元,規上企業有56家,新鋰想等企業落戶于此,是遠近聞名的“鋰電小鎮”。
同時,上榜鎮科技創新底色鮮明。綿陽市涪城區青義鎮創新成立科技創新辦,與西南科技大學合作成立高企培育中心,轄區內上千家企業中科創企業占比過半;綿陽市游仙區小枧鎮落地建設綿陽科技城航空動力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科研成果就地轉化。
從分布數量看,綿陽市今年上榜6個鎮,新增4個,為全省最多。2022年,綿陽在全省率先啟動鄉鎮抓產業促推高質量發展激勵試點,在166個鄉鎮中確定39個試點鎮。2023年7月,綿陽出臺《綿陽市激勵鄉鎮(街道)抓經濟發展九條措施(試行)》,通過財政金融支持、搭建平臺、土地要素保障等支持試點鄉鎮發展。兩年推動,成效顯著。
看潛力
四川建制鎮數量多發展空間大要找準鎮域優勢資源
從入圍數量看,四川上榜全國500強鎮數量較去年增加7個,整體位于全國中游、西部上游,但欠缺頭部強鎮,多數位于榜單腰尾部。與四川建制鎮數量相比,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另外,四川上榜的10個鎮全部位于成都平原經濟區,反映出區域發展不平衡依然是四川面臨的一個突出矛盾和問題。
賽迪四川認為,四川鎮域經濟正迎來發展新機遇,但受制于建制鎮“數量多、規模小”所帶來承載力弱的問題,還需立足“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統籌城鄉融合與區域協調發展,因地制宜、分類引導,結合區域實際制定差異化的鎮域經濟發展策略,并探索建立“差異化”考核評價與“階梯式”激勵機制,加快構建以百強鎮、百億鎮為標兵,其他鎮域為重要支撐的鎮域經濟發展體系,做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
“鎮域經濟生根、牢固、優強,枝繁葉茂,縣域經濟才可能做優做強。”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研究智庫主任兼首席專家楊繼瑞認為,因地因時找準鎮域優勢資源,通過數字經濟賦能、加大科技轉化是關鍵,培育優勢產業和集群,是鎮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