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記者從綿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綿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已于近日獲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復,為未來12年綿陽發展,提供了空間藍圖和規劃資源要素保障“指南”。
《規劃》有哪些亮點?未來12年,綿陽有哪些主要目標?按圖索驥,又將有怎樣的實施路徑?4日,記者采訪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
多規合一
統籌城鄉發展藍圖
該規劃和以往的規劃有何不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何林泰介紹,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可謂地方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按照部署,我市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從根本上解決綿陽原有規劃類型過多、內容重疊沖突,審批流程復雜、周期過長等問題。
“該規劃于2019年啟動編制,按照市委領導、政府組織、部門協同、專家領銜、公眾參與的模式,在落實國省戰略目標和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的雙重導向下,高質量完成編制并于近日獲得省政府批復。”何林泰說。
《規劃》有哪些特色亮點?記者注意到,《規劃》以“加快建設中國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目標為統領,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成渝綿“創新金三角”,堅持創新引領,實施“五市戰略”,在市域層面,強化對外開放、功能協同、網絡聯結,優化細分主體功能區劃分,形成“一核一圈、三區協同”的城鎮空間格局。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人士介紹——
“一核”:
即綿陽中心城區;
“一圈”:
即以綿陽中心城區為核心的綿陽科技城都市區;
“三區”:
即中部平原河谷片區、東南丘陵片區和西北山地片區。
創新協同
未來12年,綿陽將實現“幾大變”
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規劃》對于綿陽擔負國家使命是如何考慮的?
《規劃》提出,在城市發展方向上,優先保障科技創新發展空間,形成科技創新功能和城市功能共建共享、融合發展的一體化科技城空間格局。依托大院大所強化城市科技成果轉化,規劃33平方公里的增量空間集中打造科技協同創新功能區,打造國家級科創服務平臺。規劃布局12個科技創新特色產業集群,新增產業用地20平方公里。
在中心城區層面,未來12年里將有哪些變化?《規劃》提出,依托“三江環繞、四山環抱”的山水生態本底,延續城市沿江發展的現狀特征,按照中心圈層集聚高效、外圍組團山水相融、產城融合的思路,構建“雙心、多組團”的城市空間格局。
“雙心”:
一是城市老城中心,打造高品質、宜居宜業的魅力城區;
二是城市新中心,聚焦發展科技孵化、科技轉化、科技服務,構建科技創新功能體系。
“多組團”:
是尊重自然山水格局,采取組團產城融合發展模式,以城促產、以產興城,支撐科技城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規劃》提出——
在公共服務方面——
針對科學家、科技人才、產業人才等人才需求,加快推進引才、聚才、育才工程,配套基礎科學研究、學術創新交流、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商務金融、人才居住配套、商業休閑服務等科創服務設施。
在人居環境方面——
構建“群山入城、六水潤城、城綠相融、山水相通”的城市山水格局,打造生態綠楔、山水綠廊、城市公園、城市綠帶、社區公園5個層級的綠地系統,營造“300米見綠、500米見園、1公里抵山水”的高品質城市環境。
在基礎設施方面——
通過拉開骨架、加密網絡、公交優先、軌道預控,加快道路網由中心放射式向網絡化的轉變。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面提升城市的安全韌性。
未來
綿陽將建成一座什么樣的城市?
何林泰告訴記者,按照《規劃》目標,到2035年,全市經濟實力、科教實力、綜合競爭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全面建成成渝經濟副中心、科創副中心、消費副中心、金融副中心、教育文化醫療副中心和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樞紐。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表示,實施過程中,將堅持規劃引領、加強組織領導,切實提高規劃、建設、治理水平,為高質量建設中國科技城、成渝副中心提供國土空間保障。
(涪江觀察記者 蘭建春 唐韜 文/圖 規劃圖片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