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外貿出口“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成為出口增長新動能,為中國制造再添光彩。
與此同時,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正式超越水電裝機量,成為全國裝機量第二大電源形式,新能源在我國電力能源結構中的地位進一步攀升。
中國新能源產業冉冉升起,其發展的背后也能看到“期貨力量”的助力。
期貨功能發揮良好
我國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在全球總量中占比超過七成,商品期貨交易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國已上市超130個期貨和期權品種,構建了一張比較系統的風險管理網。如果說每一個期貨品種背后都有一個行業支撐,那么,一個新興行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期貨市場的賦能。
在我國新能源產業風生水起之際,新能源品種期貨也同步揚帆啟航。2022年12月,我國工業硅期貨、期權上市,成為我國首個新能源金屬期貨品種。2023年7月,碳酸鋰期貨、期權上市。至此,我國初步構建了新能源期貨品種,豐富了新能源產業風險管理工具,助推中國新能源產業形成與產業體量相匹配的國際價格影響力,提升全球話語權。
工業硅、碳酸鋰,都是光伏和新能源汽車、儲能產業的重要原材料。工業硅期貨的上市,穩定和改善工業硅的供給,緩解了當前硅能源行業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促進了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碳酸鋰作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核心原材料,被譽為“白色石油”,直接服務外貿出口“新三樣”中的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兩個重要領域。上市以來,依靠連續、公開、透明的碳酸鋰價格信號,有力促進了行業科學投入資源、更好管理風險,合理安排生產,助力我國鋰電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勝出。
據記者了解,自上市后,工業硅、碳酸鋰期貨市場運行總體上平穩有序,價格發現功能良好,市場規模穩步擴大。截至2023年年末,工業硅期貨日均成交8.50萬手,日均持倉10.99萬手,期末持倉12.39萬手,折合現貨規模62萬噸。碳酸鋰期貨日均成交21.18萬手,日均持倉9.51萬手,期末持倉23.84萬手,持倉規模約占國內現貨產量的64%。
兩個品種在上市初期,都著力發揮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以此對產能投資進行理性引導,促使進口原料定價方式調整,以有效降低產業鏈供應鏈的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晶硅行業龍頭企業合盛硅業、特變電工、廈門國貿以及鋰電行業龍頭企業盛新鋰能、華友鈷業等都已參與期貨套保,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20余家鋰電企業已披露開展套期保值公告。
專家表示,新能源期貨品種上市,有利于完善貿易定價模式,增強產業鏈韌性,形成“中國價格”,在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出反映我國產業體量的“中國聲音”。
服務實體效果初顯
工業硅和碳酸鋰雖然上市時間不長,相較于其他成熟品種還處于發展和完善的階段,但是在服務產業“保供穩價”上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采訪中,實體企業利用工業硅、碳酸鋰期貨管理經營風險的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2023年豐水季來臨時,因下游需求短暫下滑,市場供應量快速上升,疊加社會庫存高企,工業硅價格出現了快速下滑。大多數云南和四川冶煉企業選擇計劃延遲開工。廈門國貿在云南怒江自有工業硅冶煉廠附近推動使用期貨風險管理工具,牽頭周邊工廠積極賣出遠期產能,鎖定豐水期生產利潤,使得云南怒江地區的企業在豐水期來臨時整體開工率超90%,保障了豐水期的穩定生產,也保障了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
2023年上半年,碳酸鋰期貨未上市前,碳酸鋰現貨價格下跌、貿易商缺少風險管理工具,不敢建立庫存。碳酸鋰期貨上市后,市場下跌幅度和節奏明顯放緩,部分生產企業通過套期保值甚至實現了高于現貨銷售的盈利。在碳酸鋰期貨上市前,產業企業反映國內缺乏公允的碳酸鋰價格參考,上下游企業的貿易議價成本很高。碳酸鋰期貨上市后,期貨價格逐步被產業企業認可和接受,已經成了市場貿易的重要參考,五礦鹽湖、廈門建發化工、上海正寧、海南鋰之源等中上游企業已經開始采用“期貨價格+升貼水”的模式為碳酸鋰現貨遠期貿易定價。
“碳酸鋰期貨期權的市場關注度非常高。”招商期貨研究所所長王思然告訴記者,據他所知,有海外客戶看到同行和上下游客戶都在使用中國碳酸鋰期貨定價,從而跟隨修改了自己的定價規則,將中國的碳酸鋰期貨價格作為在中國原料采購的基準價格。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表示,工業硅、碳酸鋰期貨都屬于綠色低碳品種,上市后整體表現良好。從產業看,我國碳酸鋰行業前10名有一半都已參與。“我國碳酸鋰期貨是全球市場上市時間最短的,但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碳酸鋰期貨市場。”王駿介紹。
廣期所任重道遠
我國首批新能源期貨品種花開廣州期貨交易所。
廣州期貨交易所(簡稱廣期所)是經國務院同意,由中國證監會批準設立的第五家期貨交易所,是中國證監會管理的重要金融基礎設施。2021年4月19日,廣期所正式掛牌成立。廣期所股東單位,包括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廣州金融控股、廣東珠江投資、香港交易所,是國內首家混合所有制交易所,特別是港交所和廣東當地機構的加入,體現了內地和香港金融業攜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部署。
據介紹,廣期所牢記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使命,立足服務綠色發展、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特色定位,努力建設創新型、市場化、國際化的綜合性交易所。成立不到3年,160名員工中有130人是應屆畢業生,廣期所從零起步,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這條主線,推出工業硅、碳酸鋰期貨和期權,實現了交易所平穩起步,創造了國內期貨交易所籌建的速度紀錄。
作為一個新生的交易所,廣期所通過建立重點產業企業數據庫,定期跟蹤產業培育,提升產業客戶參與度;通過舉辦“2023中國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大會”等,構建晶硅光伏等新能源重點產業企業服務生態圈,引導主產銷區的工業鏈企業積極參與期市。
同時,廣期所落實“強監管、防風險、促發展”要求,強化一線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守牢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2023年共處理異常交易行為129起,探索開展高頻、看穿式監管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廣期所正在逐步發揮輻射魅力,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新能源產業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支柱產業之一。廣東是國內最大的工業硅出口省份,同時在新能源汽車等方面走在前列,新型儲能產業也蓬勃發展。目前,不少實體企業已在積極運用廣期所的工業硅、碳酸鋰期貨期權,來管理風險、安排生產、吞吐物流。
廣期所負責人表示,2024年穩步推進創新品種和戰略儲備品種研發上市,爭取成熟一個推出一個,引導產業客戶用好期市價格。
據了解,圍繞新能源產業鏈,深入太陽能發電、風能、鋰電等儲能細分領域,廣期所正在加快上市多晶硅、鉑、鈀、氫氧化鋰等新能源金屬品種,研發儲備一批包括光伏組件、鈷、氫能以及光照指數、風力指數等新能源氣象類品種,聚焦綠色發展,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積極推進碳排放權、電力等重大戰略品種的研究。(記者 祝惠春)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