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養殖設備與先進技術壯大鵪鶉養殖產業
綿陽新聞網訊 近年來,游仙區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在鵪鶉養殖領域,游仙企業積極引入現代化養殖設備與先進技術,探索出一條極具“科技感”的養殖創新之路,有力促進了鵪鶉養殖產業的蓬勃發展。
近日,記者走進游仙區忠興鎮龍安村鵪鶉養殖基地,綠樹環繞的村莊山頭,白色的現代化廠房躍入眼簾。該基地原有的一號廠房,鵪鶉成鳥存欄量可達20萬羽,為了擴大養殖規模,提高鵪鶉產蛋量,滿足日益向好的市場需求,基地養殖企業再次投入資金,引進國內先進的全自動化養殖設備。
“現在,二號廠房新采買的全自動化養殖設備已安裝調試完畢,鵪鶉正在育雛,育雛階段結束后,鵪鶉成鳥養殖將從現有的20萬羽擴大至50萬羽,鵪鶉蛋的產量將從現有的日產2噸增加至5噸。”綿陽市鵪鵪金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余國勇介紹道。
從全自動化的喂食、飲水、除糞設備到科學精準的環境調控,每一個環節都彰顯著科技的力量。科技賦能,不僅為鵪鶉各階段養殖提供了舒適的生長環境,還節省了大量人工成本,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率。
一排排整齊的鵪鶉籠內,小鵪鶉正聽著音樂,歡快地啄食、嬉戲。“這就是鵪鶉育雛舍,現在里面有20萬羽鵪鶉,已育至19天,再有3天時間就要轉入我們的鵪鶉成鳥舍。”余國勇向記者介紹,“除了全自動喂養、除糞外,育雛舍的環境溫度調控更為先進,因為小鳥的飼養對環境和溫度要求更高。小鳥剛進籠的時候溫度在38至40度,后面平均每天自動降低1度,到快轉運至成鳥舍的時候,里面溫度基本在28度左右了。”
據余國勇介紹,這批鵪鶉幼苗在育雛舍內進行23天的飼養,即可轉運到成鳥養殖廠房,35天左右開始產蛋。在中央自動集蛋系統的運作下,傳輸帶會自動將新鮮的鵪鶉蛋傳送到集蛋平臺,由工人分揀裝筐。
鵪鶉養殖周期短、收益高、見效快。鵪鶉享有“動物人參”的美譽,近年來迅速發展成為僅次于雞、鴨的“第三養禽業”。鵪鶉全身都是“寶”,鵪鶉肉是滋補品,鵪鶉蛋是暢銷品,鵪鶉糞是有機肥,鵪鶉蛋殼同樣具有藥用價值。
目前,游仙區忠興鎮龍安村的鵪鶉養殖企業已與多家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其產品暢銷川渝、陜西等地。如今,小鵪鶉已成功化身“金鳳凰”,不僅為當地企業帶來豐厚的收益,更為眾多村民鋪就一條增收致富的康莊大道。
在游仙,鵪鶉養殖產業借助現代化科技東風,助力鄉村振興。隨著科技的持續創新與應用,游仙區的鵪鶉養殖產業將引領更多特色養殖產業向著現代化、智能化方向大步邁進,讓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描繪出更加絢麗多彩的豐收盛景。(何建平 張舒迪 記者 周鈺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