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石椅村,薄霧輕拂。走過寬闊蜿蜒的柏油路,沿著嬌艷繡球花映襯的步梯拾階而上,便來到了石椅村村委會。
“好好,就是我們上次談的,我馬上把前期談的合作協議給你發一下,爭取這個合作在12月敲定……”記者還沒走進石椅村村委會辦公室,急促的電話鈴聲就響起來了,石椅村黨支部書記陳愛軍正在接聽某市屬企業負責人的電話,他們正在溝通新一輪合作。
“我剛接了一個電話,我們正在跟市上一個企業合作,共同成立一個公司,我馬上要到點位上去看一看跟他們合作的一些細節。”看見記者前來,陳愛軍一邊介紹,一邊拿上外套往門外走去。
在去往點位的路上,陳愛軍告訴記者,北川石椅好樣子農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將與市縣企業合作,擬于12月成立綿陽云上石椅數商興農有限公司,主要經營銷售云上石椅礦泉水等農特產品。通過與平臺公司合作的模式,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提升品牌影響力。“這對我們村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將切切實實帶動經濟發展。”說到這里,陳愛軍臉上露出喜悅的神情。
跟著陳愛軍,記者來到云上石椅非遺走廊。在這里,身著羌族特色服裝的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展臺上的產品,為迎接游客做準備。“老朱,網上的那筆訂單準備好了嗎?”剛一進門,陳愛軍就連忙追問客人訂單處理進度。“都準備好了,下午就全部裝車發出,爭取盡快將商品送到客人手中。”工作人員朱洪志笑著給陳愛軍保證,每一單貨物都仔細檢查、包裝完整,盡可能給客戶最好的購物體驗。
記者了解到,在非遺走廊,游客可以進行各種非遺體驗,現場購買各式非遺產品等。陳愛軍介紹,“非遺走廊是我們村集體公司打造出來的,我們又轉租給非遺企業。公司運營半年多以來,營業額接近300萬元。”
“這就是我們最受歡迎的一項產品——草編。”來到非遺走廊的草編展區,草編非遺傳承人吳敏一邊介紹,一邊帶記者現場體驗如何用棕櫚葉子編出一只活靈活現的螞蚱。“主要就是套圈打結,把草這樣子給它套在上面,然后來造型……”短短幾分鐘,一只簡單的螞蚱就出現在吳敏手中,“這個草編的原材料是從當地老百姓手里收購的棕櫚葉,我們還定期為村民開展非遺培訓班,讓他們在家也能創收。”
除了非遺走廊銷售的文創產品,當地農特產品的銷售方式也將迎來大變化。陳愛軍帶著記者來到位于石椅村正在修建的綿陽北川石椅羌寨鄉村振興先行區農產品交易中心,記者看到,該大樓上下共兩層,大樓主體已經完工,不少工人戴著安全帽正熱火朝天地施工。施工人員李浩說,“這幾天正在進行室內裝飾裝修,以及室內的空調安裝工作。預計在12月中旬,所有的整體效果就出來了。”
“這里將承載多種功能,一樓是農特產品及非遺產品展銷大廳、電商直播間等,二樓則是一些農副產品公司的辦公點,村上的警務室、醫務室也都將在這里落實,老百姓生活更加便利。”陳愛軍表示,項目建成投用后,將集中展示、銷售綿陽北川石椅羌寨鄉村振興先行區乃至川西北地區特色農產品,“我們將依托農產品交易中心建成和市縣公司等的合作,把我們北川的非遺產品與農特產品銷售到全國,吸引更多游客到綿陽、到北川石椅村游玩,壯大我們的村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
產業提檔升級,致富更有底氣。如今,石椅村正在努力“破圈”,以鄉村旅游、高山水果、苔子茶等為基礎產業的“小切口”入手,推動資源整合,書寫發展“大文章”。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是一個過程,離不開埋頭苦干、久久為功的努力。從發展基礎產業、推動鄉村旅游,到承載多種功能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初具雛形,石椅村全體村民在村黨支部帶領下的點滴努力,正成為刻畫村莊發展史的一個個坐標,石椅村已由新時代鄉村振興“很好的樣子”,邁向“更好的樣子”。
時間無跡,奮斗有痕。近年來,綿陽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抓點帶面、創新出效。通過石椅村這個鄉村振興“綿陽樣板”不難發現,要扎實推動鄉村振興持續走深走實,惟有方向明確、蹄疾步穩,在抓牢抓實產業振興中不斷推陳出新,唱響產業發展“協奏曲”,定能把好風景變成好經濟,讓村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涪江觀察記者 唐云峰 唐舒琪/文 陳冬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