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綿陽科技城新區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園,機器人的“花式整活”讓與會代表深受觸動。
初冬瑟瑟,雨霧朦朧,絲絲涼意擋不住科技之城迸發的創新與活力。
11月15日,中央政策研究室《學習與研究》雜志工作會議在綿陽圓滿召開后,全國31個省市區政研改革系統200余名代表走進綿陽創新館、智能制造產業園等進行更深度的參觀和考察。
在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館,涵蓋創新歷程、創新平臺、戰略科技創新、產業技術創新和創新體驗等內容的展區,運用多媒體影片、三維立體動畫和交互式展示等展陳技術,全面回顧綿陽創新發展的光輝歷程和科技城建設成就,充分呈現綿陽兩院“院士”、人才智囊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集中展示電子信息、先進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綿陽現代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企業,多個“國之重器”和最新重大創新成果陸續登場,彰顯了綿陽的創新基因、創新元素和創新實力,讓考察組贊嘆不已。
“在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安徽與四川、合肥與綿陽有很多相似之處,都聚集了一批頂尖水平的大科學裝置,擁有富集的科技創新資源。”安徽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殷寶平表示,“綿陽作為中國科技城,依托獨特的科技創新基因,在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礎,特別是近年來,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生物制藥等方面發展勢頭很好。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綿陽更是走出了一條特色路徑,為安徽合肥、蕪湖等城市在這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借鑒。希望今后與綿陽加強戰略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在綿陽科技城新區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園,機器人的“花式整活”讓科幻世界仿佛在現實中上演,讓代表們深受觸動。從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到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與合作,該產業園正打造以機器人為核心的全產業鏈生態集群,致力于成為綿陽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排頭兵,搶占西南機器人創新產業新高地。
濰坊市委政研室《濰坊通訊》編輯部主任孫家強被眼前用于不同場景的機器人所吸引,他告訴記者:“綿陽在科技創新方面確實有實力,這次來到綿陽讓我切身體會到了綿陽的科技范兒。《濰坊通訊》和《中國科技城通訊》是友好關系城市黨刊,以前通過《中國科技城通訊》這個窗口了解綿陽,這次來到綿陽,一路走一路看,能夠深刻感受到綿陽深厚的文化底蘊、雄厚的科技實力、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接下來,《濰坊通訊》和《中國科技城通訊》還要繼續加強交流和對接,將兩地的文化、產業等亮點更好的宣傳出去。”
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是工信部智能制造首批試點示范項目和西部唯一的中德智能制造首批合作試點示范項目,該園區搭載長虹自主研發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融合人工智能、區塊鏈、邊緣計算等前沿技術,全面協同智能化研發、檢測、制造等資源,實現復雜產品的大規模個人化定制。項目通過工業機器人、機器視覺等多項技術,創造中國第一批“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成功推動產業實現數字化,并在中國家電行業率先實現了“大規模個人化定制服務”,讓考察組充分感受到了這個老牌企業的華麗變身。
“雖然是第一次到綿陽,但對長虹、九洲等綿陽的科技型企業很早就開始關注。”深圳市委政研室綜合處處長周宏表示,“在我看來,深圳和綿陽都有一個共同的歷史使命。綿陽是中國唯一科技城,國家賦予了綿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的重大使命,而深圳同樣承擔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使命,從經濟特區到先行示范區,科技創新必然也是重要內容。綿陽大院大所眾多,是以國家力量為主發展科技創新,深圳民營企業眾多,是以市場化為主發展科技創新,這樣一來,深圳和綿陽在科技創新領域優勢互補的空間和潛力巨大。”
參觀結束后,北京大興區委政研室主任劉波感悟很深,對綿陽的發展深有共鳴:“綿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雄厚的科技實力、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我認為近年來的綿陽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科技創新能力、經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特別是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1%,這樣的高質量發展勢頭在全國都是十分亮眼的。期望綿陽越來越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創造更多綿陽經驗,做出更多綿陽貢獻。”
(記者 唐甜 李錦輝/文 任明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