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一批采用旱播雨養節灌栽培技術種植的水稻“深優粵禾絲苗”在江油市大康鎮星火村進行實收測產。按《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試行)》,當地選擇3塊代表性田塊進行現場機械實收,經測算,平均畝產折合干谷1236.8斤。“實測產量與普通育秧種植水稻相差不大,達到預期效果。”研究該品種多年的西南科技大學教授張榮萍說。
據介紹,旱播雨養節灌栽培技術采用旱作方式進行稻田耕整并以機械精量播種,將稻種直接播于干田,以水稻生育期間稻田接納的自然降雨作為其需水的主要來源,僅在關鍵生育期自然降雨不能滿足水稻正常生長發育時進行適當灌溉,以盡可能地節省灌溉用水,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該技術主要適用于稻季降雨總量較為充沛但灌溉水源不足、春夏旱頻發影響水稻播栽、水稻生育期間易發生階段性干旱等問題的川西北、川東北及類似生態區的干旱缺水及新改田、新墾撂荒地等同類望天地區域。
星火村農業公司技術負責人魯榮華說,該村6月1日完成播種80畝,6月8日完成播種40畝,“從播種到收獲,120畝水稻沒有澆過1次水。”讓她感慨的,不僅僅是這種栽種方式“就像種小麥一樣方便”,且畝均用種量只有2.5公斤,更是這次嘗試有望給星火村帶來的改變。
星火村有耕地面積3000余畝,農業人口5000余人,2015年組建村集體經濟組織——江油市星火苗木種植有限公司,村民開始大量種植經濟苗木。2022年開始退林還耕后,因原來種植樹木、打造觀賞農業期間,多數農田“小改大”成30畝左右的田塊,部分區域出現大而不平、水路不通、排灌困難等問題,導致農業種植投入高、產量低,嚴重影響了村民種田的積極性。
為此,2023年,在綿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西南科技大學、臺沃集團公司等單位的共同推動下,將水稻旱播雨養節灌栽培技術和旱稻、遲播稻品種“深優粵禾絲苗”相結合,在江油開展試種,目前已經連續兩年喜獲豐收。據統計,該品種水稻比傳統育秧栽植水稻每畝節約成本270元左右、節水300立方米左右。
“看這塊田,地勢比路面高,也沒有傳統的田坎,因為不需要像傳統農田那樣蓄水。”負責種植、管理這120畝稻田的臺沃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指著一塊收割后的稻田給記者講解后,又將記者帶到另一片掛滿沉甸甸稻穗等待收割的稻田邊說:“那都不算什么,這里還有更厲害的。”
原來,這塊由建渣地改建成的農田里布滿了雞蛋、拳頭般大小不一的石塊,但這些結合旱播雨養節灌栽培技術、臺沃“種肥藥機技”五良配套集成栽培技術種植的水稻同樣豐收在即。
測產現場,綿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鄧昌國表示,綿陽全市約有新改田、望天田等約20萬畝,在類似區域開展栽培試驗示范和水稻直播輕簡栽培技術推廣,可以有效解決丘陵區年降水充足而初夏干旱頻發、中高臺位田塊水稻播栽期需水矛盾,為水稻擴面穩面增糧提供新方法。
?。ü?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祖明遠)
(原載2024年10月17日《四川日報》)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