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好“蓄水池” 織密“防護網”
綿陽加速打造知識產權“聚寶盆”
“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首批認定的唯一西部地區地級市……”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以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為引領,一體推進高質量創造、高水平保護、高效能運用,推動全市知識產權事業量質齊升。截至目前,全市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高價值發明專利分別達31.1件、11件,商標有效注冊量7.2萬件、版權登記7.9萬件,均居全省第2位。
強化供給 建好知識產權“蓄水池”
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我市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建好知識產權“蓄水池”,不斷打造創新創業新高地。
近年來,我市先后推動出臺《綿陽市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實施意見》《綿陽市知識產權“十四五”保護和運用規劃》等系列政策措施,描繪全景藍圖;制定《綿陽市專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將知識產權內容納入“科創十條”,2023年兌現省、市級知識產權資金1904萬余元;出臺《綿陽市加快集聚創新人才十條政策措施(暫行)》,設立10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同時,我市發揮科技資源富集優勢,探索實施“云上兩城”“科技助理”等改革創新舉措,支持各類創新主體聯合攻關,全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全省第一、全國前列,獲得國省專利獎65項、居全省第2位,年均專利申請超萬件。
市市場監管局相關人員介紹,“我們高標準建設了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集聚發展試驗區,每年設立1000萬元知識產權專項資金,引進培育知識產權服務機構208家,累計孵化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優勢企業38家、居全省第2位。”
筑牢屏障 織密知識產權“防護網”
強化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2016年起,綿陽高新區檢察院集中受理綿陽市轄區內的所有知識產權的刑事案件,隨后成立了“綿州·吾為之”知識產權保護團隊。經過8年的摸索,團隊總結出了知識產權保護以司法辦案為核心,進行設點保護、送法上門、科技賦能、協作保護的“一核四翼”模式。
為完善保護體系,我市還成立了四川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綿陽分中心,設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31個、巡回法庭4個;設立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委員會,建立維權援助專家庫,走訪企業200余家,開展“藍天”“鐵拳”“劍網”等知識產權專項行動,累計查處案件970件。
目前,我市正在積極創建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市知識產權局相關人員介紹說,“從建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到日漸加強的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力度,再到盡全力提高全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讓更多人看到了我們保護知識產權的信心和決心。”
加速聚集 打造知識產權“聚寶盆”
位于經開區虹科公司的產品“王者熊貓”玻璃高鋁蓋板玻璃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二、國內第一,作為行業“單項冠軍”,是我市推動企業加快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生動實踐。
為推進知識產權產業化,我市組織知識產權基礎較好、運用效益較高的企業申報省知識產權強企培育企業,其中長虹集團、九洲集團、富臨精工等8家企業成功入選全省強企培育企業。組織企業參評國省專利獎,長虹電器、富臨精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低速空氣動力研究所的4項專利獲中國專利優秀獎,我市8項專利技術獲獎,其中,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高速空氣動力研究所的一種帶引射功能的暫沖式超聲速風洞控制方法獲特等獎。
此外,我市設立川渝首家科技銀行,創新商標權、專利權質押貸款模式,累計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16.5億元。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建好用好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和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億元、連續兩年“翻番”式增長……
一系列舉措,為知識產權產業化提供了沃土,如今的綿陽已經成為創新人才和高新企業集聚的“聚寶盆”。截至目前,綿陽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6.9萬,人才資源總量超80萬,8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扎根綿陽開拓創新,電子信息、先進材料、裝備制造等特色優勢產業優勢不斷壯大,新型顯示、核醫療、機器人、無人機、激光、空天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
(記者 鄭金容)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