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診間結算實現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記者 謝斌 彭雪 何茂松 文/圖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民生所盼。
從曾經一窮二白、缺醫少藥;到如今山區群眾盡享“家門口的三甲醫院”服務,再到醫聯體、醫共體、人工智能賦能現代醫療……百姓的就醫體驗實現質的飛躍。
近年來,綿陽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百姓看病就醫過程中“急難愁盼”問題,以醫療“微改革”撬動民生大改善,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持續改善醫療服務環境。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連日來,記者走進各大醫院、衛生院、鄉村一線,感受綿陽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脈搏。
家門口看病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多形式下沉
“你們來得太及時了,這幾天總是頭暈。“9月25日,游仙區忠興鎮曲陽村,鎮中心衛生院家庭醫生團隊帶著智能隨訪包來到慢病患者文繼英家中,為其進行日常隨訪。
78歲的文繼英是基層醫療服務迭代更新的受益者之一。2017年,文繼英和當地村民一起,簽約了家庭醫生,她有時不舒服,家庭醫生隨叫隨到,同時家庭醫生團隊還會定期上門隨訪。隨著優質醫療資源多形式下沉,借助互聯網+、第三方檢驗服務平臺等,基層醫療機構與城區大醫院相繼建立雙向轉診、網絡共享問診等機制,醫聯體、醫共體、城市醫療集團發展迅猛,加上“一村一月一義診”行動等舉措,將三甲醫院“推”到了基層群眾的“家門口”。
文繼英回憶,有一次血壓過高,通過鎮中心衛生院實現市三醫院的“遠程會診”,并采樣送檢,最終血壓穩定下來。后來,文繼英患上了膽結石,市三醫院專家專門來到當地為她做手術。
“相比以前,醫療的變化太大了。”文繼英表示,“從家里出發去城里的大醫院至少要一個小時的路程,現在一般的病痛在衛生院就能治,有急癥的時候,轉診也能一路‘綠燈’,讓我很安心。”
優質醫療資源的多形式下沉,不僅將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帶到了基層群眾的“家門口”,更是在業務、管理等方面持續影響著基層醫療機構,留下了“帶不走的隊伍”。
平武是綿陽最邊遠的一個縣,縣城距離市區100多公里。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王敏來到平武縣人民醫院掛職副院長至今已有一年,王敏一邊與同在這里幫扶的醫療團隊帶教培訓,提升本地醫務人員整體醫療服務水平,一邊著手梳理胸痛救治全流程,建立起了胸痛中心。
“遇到胸痛患者,要指引他第一時間到急診科就診,不能讓患者去掛號,先救治再交費。”王敏指導開展的胸痛患者識別和救治技能培訓覆蓋到包括保安、清潔工在內的工作人員,并在醫院相關區域設置統一的時鐘,將“搶時間”的觀念植入每個人的心里。胸痛心肌總缺血時間普遍要求30分鐘以內,而平武縣人民醫院的“這一時間”現已從原來的83分鐘下降至25分鐘。
今年6月,平武縣人民醫院胸痛中心順利通過國家認證。至此,我市最邊遠的平武縣,也具備了高效救治胸痛患者的能力。
數據多“跑路”
創新“微改革”改善群眾就醫體驗
9月27日,77歲的梓潼市民敬道翠到四0四醫院風濕免疫科門診就診。其主診醫生在了解到她常年患有重度骨質疏松伴胸12壓縮性骨折后,判斷其需骨密度檢查。
此時,其電腦上綿陽檢查檢驗結果信息互認平臺跳出提示:該患者在梓潼一家醫院已做過該項檢查,符合互認要求。主診醫生隨即調取了敬道翠之前的檢查報告,僅這一項,就為其節省了200多元檢查費以及數小時排隊檢查和等待報告的時間。
“我骨質疏松十幾年了,以前在縣醫院檢查了,來綿陽又要檢查一遍,現在再也不用重復檢查了,省時省力省錢,服務真的太周到了。”敬道翠說。
而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在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患者入院辦理、醫保登記、醫保報銷結算、繳費、退款、費用清單打印、報銷結算單打印等操作,由“窗口服務”前移至“病區服務”,實現“一站式”完成;
在市中心醫院,通過自助開單服務,患者可以在線上自助開單預約檢查檢驗項目,省去了以往門診掛號、醫生開單、檢查排隊等流程,大大節省了就醫時間……
近年來,我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大力實施“微改革”,在全省率先實施區域內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一次掛號管3天、信用就醫等改革。截至目前,全市檢查檢驗結果累計互認超47萬人次、節約費用6700萬元;“一次掛號管三天”已為53萬余名復診患者減免掛號費643萬余元;信用就醫服務已覆蓋12家醫院,累計使用4.4萬人次,簽約患者門診支付時間平均縮短60%以上。
一項項醫療“微改革”“微創新”以及“三快四優五好”全流程優化患者就醫服務體驗行動,讓群眾就醫體驗不斷改善,也為健康綿陽建設、成渝醫療副中心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為更好的利用高科技服務群眾,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我市充分利用核醫學優勢,全力打造核醫療場景應用先行地,加之國家衛健委核醫學實驗室落地綿陽的加持,我市核醫療設施設備成果轉化勢頭強勁。目前,中玖閃光國內首臺E-FLASH工程樣機將于年底前進入臨床試驗,預計今年底建成投用;X-FLASH將在11月底前完成工程樣機定型;中廣核質子治療首套設備將于今年10月交付。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站在新的起點,綿陽正持續探索更多健康惠民新舉措,努力實現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持續深化“微改革”“微創新”,繼續規劃建設一批縣域醫療次中心,全面持續提升醫療能力,為市民提供全生命周期醫療健康保障,進一步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