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綿陽安州區黃土鎮芋河村,村民們正忙著收割中藥材澤瀉。據了解,近年來當地積極探索“稻藥輪作”新模式,讓“冬閑田”巧變“增收田”。
記者在芋河村的農田里看到,村民們有的負責收割,有的負責撕掉澤瀉葉,大家一邊干活一邊談笑著。農戶汪小花告訴記者,澤瀉有利水去熱的功效,每年一二月份采收。
黃土鎮是典型的丘區鄉鎮,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后,平坦的地勢、適宜的氣候,非常適合中藥材澤瀉生長。近年來,當地以“冬種藥材、夏種水稻”的方式進行錯時種植,實現一田雙收。
“今年共種了230畝左右,產量大概在1800-2000斤,預計總收益近80萬元。”興強家庭農場負責人蔣武強表示,水稻制種大概在8月中下旬完成收割,而澤瀉是8月底9月初開始栽種,剛好利用了農田閑置時間。“水稻+澤瀉”的輪作模式好處非常多,水稻收割后,只需要進行簡單的整地便可直接移栽澤瀉苗,期間也只需進行簡單的施肥、除草等工序,3個月左右便可以成熟,而且投資小、收益穩。
“我們基地平時用工在四五十人左右,栽插或收獲季節有一百多人,工資采用日結的方式,每人每天有100多元。另外,每畝地我們還要付700-750元的租金。”蔣武強說。
芋河村黨委書記王小瓊告訴記者,以前村里只種植水稻,老百姓的收入很單一,從2012年開始,村里開始發展水稻制種和澤瀉種植,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讓村民多了一條增收渠道。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稻藥輪作”讓閑置的田地“活”了起來,也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同時,還實現了耕地高產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黃土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周熙明表示,黃土鎮將持續探索“稻藥輪作”模式,不僅讓稻田實現一田雙收,更要實現一田多收。同時,繼續培育壯大澤瀉特色產業,讓更多人享受“稻藥輪作”帶來的效益。
(但浩南 涪江觀察記者 安崢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