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3月29日電題:沒有重金投入和大牌外援 一家老牌足球俱樂部生存之道的啟示
新華社記者魏董華、吳帥帥
雖然此前中國女足在亞洲杯上奪冠,但中國男足提前無緣卡塔爾世界杯,縈繞在中國足球上空的烏云并未消散。聯賽俱樂部財務狀況不佳,球員討薪的消息不時傳出。中國足球啟動職業化改革已近30年,在“金元足球”大潮退去之后,中國足球職業化的道路該何去何從?記者近期來到沖超成功的浙江職業足球俱樂部,與俱樂部“當家人”面對面,從一線俱樂部視角來審視中國足球職業聯賽以及中國足球的未來前景。
“金元足球”大潮退去,行業能否觸底反彈?
作為一家在職業聯賽里起起落落20多年的老牌俱樂部,沒有重金投入,沒有大牌外援,浙江隊有何生存之道?
“我們是一家成立24年的老牌俱樂部,在中國足球職業聯賽中沉浮多年,降級后為了維持俱樂部運營也賣出過不少球員,但球隊擁有足夠的抗打擊能力。”俱樂部總經理焦鳳波直言。
近年來,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變更、俱樂部“限薪令”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出臺,對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產生巨大影響,也給俱樂部運營提出了挑戰。
隨之而來的“股權多元化改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大降低了俱樂部的生存壓力,用現代企業制度完成俱樂部治理結構轉型,也成了中國足壇為數不多的亮點。
“俱樂部2020年9月完成股改,浙江省能源集團承接綠城足球俱樂部部分股權。由于股改進行得早,完成順利,及時度過了危機。”焦鳳波說,不過,股改只是階段性的,要活下去,但要活得更好,還要靠每家俱樂部自身努力。
另一方面,“金元足球”降溫之后,青訓的力量開始凸顯。俱樂部通過4年時間,依據日本教練岡田武史的訓練方法,并結合自身多年青訓的積累,完成了青訓大綱,作為指導球員和教練的教材。
“雖然‘金元足球’帶來了世界名帥和國際巨星,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離開后留下了什么,通過梳理和總結形成我們自己的競爭力。”焦鳳波說。
不能總靠股東輸血,也需自身造血
眾所周知,無論是引進大牌球星、為中超聯賽吸引巨額版權費,還是俱樂部自身建設以及青訓投入,“地產足球”曾一度讓中國足球的“資金池”很充足。但以一個成熟職業聯賽的標準看,俱樂部自身造血能力得到多少提升,還是要打上一個問號。
“股東的錢也不是風刮來的,歐美日韓的職業聯賽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因為有廣泛支持者。中國足球市場看似熱鬧,真正為足球消費的人群和日韓相比都還有差距。背后的商業價值開發,還沒有轉化出來。”焦鳳波說。
焦鳳波舉了日本的案例,日本一家第三級別的俱樂部就有200多家贊助商。這些企業很多是中小企業,甚至還有拉面館,它們已經形成了“共建”理念——俱樂部代表一個城市的榮耀。
另一家日本知名的足球俱樂部,青訓投入靠的就是職業隊比賽日的場館運營收入。反觀國內,由于足球文化、體制機制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俱樂部的“造血”能力還很欠缺。
焦鳳波說,他們現在開始慢慢往這個方向去做,不在于錢多少,去拓展一家俱樂部的影響力,從無到有,同時也是對足球文化的普及。“不能總依靠股東輸血,俱樂部自身也需要一點一點地累積生存能力。”
焦鳳波說,中國足球的問題不能單靠熱情去解決,百年俱樂部不能靠一兩個投資人的情結。俱樂部積累的品牌價值如何轉化為商業價值,是未來要探索的。
聯賽要重視質量而不是規模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球迷的購買力增強了,但中國足球有沒有拿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聯賽產品呢?
焦鳳波認為,球迷愿不愿意去為一家俱樂部消費體現了俱樂部的核心價值,關乎俱樂部未來能不能健康持續發展。
“這既需要俱樂部去主動經營,也需要聯賽質量提高。”焦鳳波說,首先從中超開始提升整體聯賽質量,一級一級完善,聯賽要重視質量,不能只看規模。
競技、人才、產業、運營是一家俱樂部的核心業務。焦鳳波說,從競技訓練、球探網絡到品牌拓展、市場營銷,中國足球職業化走到今天,俱樂部不再是一個教練帶一支球隊的1.0版本;俱樂部要持續發展,足球文化需要更廣地普及,俱樂部自身也要有相匹配的架構體系。
近期,國家體育總局與浙江省政府簽署《關于支持浙江省體育領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合作協議》,雙方將在6個方面、33項內容上加強合作。
全運會U20男足奪冠創歷史、本土俱樂部沖超、將足球發展納入政府考核內容、杭州亞運會開幕在即……對浙江足球的小環境來說,陸續釋放的利好似乎帶來了一絲暖意。
焦鳳波坦言,中國足球的進一步職業化發展,離不開每一家俱樂部、每一個足球人的共同努力。“哪怕只是做一些小的改變,只有踏實去做,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