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明(右)查看農作物長勢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李錦輝 文/圖
“3月收花菜,5月收油菜、馬鈴薯和小麥,今年長勢都不錯,一定是個豐收年。”談到豐收,楊維明拍了拍褲腿上剛剛在花菜地里粘上的泥巴,指著不遠處種著油菜和馬鈴薯的土地,十分滿足地告訴記者,“這就是我的綠色夢想,這就是我的青春。”近日,記者在位于江油市武都鎮楊亭壩村的明利家庭農場看到,農場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農場主楊維明和妻子正在田園里一邊查看農作物生長情況,一邊和村民探討農作物今年的長勢。
“種地也是一門學問,需要一點一點地摸索,還要多學習,多鉆研。”這是楊維明的口頭禪。剛回村時,這位戴著眼鏡,一臉書生氣的大學生并不被村民看好。年復一年的豐收,農場的快速發展,讓村民懂得了科學種植的重要性。“我是專科畢業,現在專升本,本科在讀,只有多學習,才能把先進的農業知識帶回農場,產業發展才能越來越好。”楊維明十分堅定地說。
年出生的楊維明,從小生長在農村,大學畢業后在城里一家健身房工作,收入還算穩定。父母一直在農村發展產業,但是由于缺乏科學的種植和管理經驗,經常處于虧損狀態,這讓楊維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妻子商量后,決定放棄城里的工作,回鄉發展產業。下定決心的他并沒有蠻干,翻閱相關農業書籍,了解國家號召大學生返鄉創業相關政策和綿陽鼓勵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并成立家庭農場的優惠政策后,楊維明十分高興。2015年3月,他和妻子踏上了回鄉的路。
回鄉后,楊維明成立了江油市明利家庭農場。從最初的只有自有土地2.15畝,到后來流轉土地約70畝,夫妻倆和父母一起不斷探索,通過多種渠道學習相關種植技術,參加省市縣以及鎮上的各類培訓。通過學習,楊維明明白,要想有好的收成,首先要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我們村地處平壩,土地肥沃,氣候濕潤,水利條件比較好,適合馬鈴薯、油菜等農作物生長。”楊維明隨即購買引進馬鈴薯種子4000公斤,當年試驗種植馬鈴薯20余畝。通過科學管理,當年畝產高達3000公斤,收獲成品馬鈴薯60余噸。試種馬鈴薯大獲成功,讓楊維明信心大增。
隨后,楊維明開始擴大種植規模,根據土壤條件增加農作物品種,農場發展越來越壯大,每一年都喜獲豐收。今年花菜、馬鈴薯、小麥、油菜豐收在即,無論多忙,楊維明每天都要去地里看看,生怕對這些“寶貝”照顧不周。
目前,楊維明的明利家庭農場經營土地1200畝,實行產、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帶動了周邊鄉鄰和脫貧戶共同發展。很多鄉鄰看到楊維明的農場發展很好,紛紛上門“取經”。為此,他在村里開創了田間農事講堂,為鄉鄰答疑解惑。同時,他還組建了5人技術服務隊,多次參加市縣舉辦的農事培訓和學習。“大學生當農民就是不一般,我們都要向他學習。”說到楊維明,村民連連豎起大拇指。
年,楊維明創辦的明利家庭農場被評為四川省家庭農場省級示范場。2021年,農場實現銷售收入400萬元,利潤95萬元。楊維明告訴記者,作為新農人,他將繼續懷揣夢想,致力于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帶動更多農戶致富增收,讓家鄉變得越來越好。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