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大樣本輪換完成,自12月1日起,全省2.87萬戶家庭正式開啟“為國記賬”的生活。一周多時間,新記賬戶記賬情況怎么樣?12月8日,記者隨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前往成都市金堂縣調研了解有關情況。
住戶調查是由國家統計局開展的一項全國性的調查工作,通過收集每一戶記賬戶的家庭基本情況、家庭收入情況、家庭消費情況、社會保障情況等取得調查數據,并經過專業的匯總計算,為國家和地方提供真實可靠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數據、消費支出數據等。
為保證調查樣本代表性和調查數據質量,國家統計局每5年進行一次住戶調查樣本的新老交替。按照科學的隨機抽樣方法,我省產生的2.87萬戶新記賬戶已于今年11月進行了試記賬。
金堂縣趙鎮街道金嶺社區居民謝安華一家承擔了“為國記賬”的使命。謝安華是一名退休人員,8日一早,她前往小區附近的超市購物,花費128.42元購買了無籽紅提、芝麻香油、酸奶、帶魚、雞蛋、拖鞋等物品。回到家,她打開手機上的“e記賬”APP,將各項支出一項項錄入進去。“紅提花了24.11元,要具體到單價和重量;芝麻香油支出17.9元,還得把一共多少毫升報上去……”謝安華對照購物清單逐一填寫,不清楚的地方就向社區輔助調查員詢問。她說,經過這段時間的記賬,逐漸養成了一個習慣:“沒有小票的支出,一回家就填報;有小票的也要盡快填報,不然可能搞忘。”
當日,10戶新記賬戶正在社區會議室接受培訓。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總隊長趙太想對大家說,每個家庭記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的“小賬本”,反映的是國家經濟發展、民生保障改善、社會發展進步等“大賬本”。“要把賬記實、記準、記齊,爭取做到分毫不差,如果每戶哪怕少記一元錢,匯總到國家就是一個不小的數據,無法對研究制定城鄉發展民生政策提供精準數據支撐。”趙太想說,自己接觸過許多記賬戶,有些因為工作繁瑣起初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但在記賬過程中發現家庭收支由“糊涂賬”變成了“精準賬”,便意識到這項工作不僅是“為國記賬”,也是“為己理財”,積極性主動性逐漸高漲起來。
記者 張守帥 張彧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