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全景
2021年第五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總決賽在綿陽舉行
2021年新時期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體系構建座談會在綿陽召開
梓潼縣潼江中學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開展研學實踐
2022年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網絡直播活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和進一步發展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集中體現和進一步發展了我們黨和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集中體現和進一步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和當代中國人民的時代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就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作出過系列重要論述。
自2013年5月9日建成開放以來,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緊緊圍繞“紅色文化主陣地、抗震救災精神標識地、文物保護示范地、文旅融合試驗地”發展定位,將紀念館打造成為對外展示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窗口,開展地震科普研究和防災減災教育的重要基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了強大精神力量。
□楊檎 文/圖
弘揚抗震救災精神
成功創建國家一級博物館
位于北川羌族自治縣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是災后重建“一館三地”的核心項目,牽頭統攬汶川映秀震中地震遺址紀念地、綿竹漢旺東汽工業地震遺址紀念地、都江堰虹口深溪溝地震遺址紀念地,被譽為“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在全國博物館(紀念館)行業中,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屬于比較年輕的“后輩”,但在2020年12月年,它在國家三級博物館基礎上實現跨越式進步,成功創建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由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綜合評議,并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四川全省僅有12家,綿陽市僅此一家。年輕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能獲此殊榮,得益于近年來該館充分發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積極對標全國博物館(紀念館)最高標準奮起直追,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方面全面發力。
一直以來,地震紀念館充分發揮政治引領作用,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所有工作的各個環節,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集中展現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人民軍隊好、各族人民大團結好,傳承弘揚“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切實擔負起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政治責任。
2021年9月,抗震救災精神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首批偉大精神,榮譽與責任的雙重鞭策,給了地震紀念館更大的動力。全力保護地震遺址,全面征集地震文獻實物資料,深入開展學術研究,大力傳承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積極踐行愛國主義教育,人性化服務社會公眾,地震紀念館先后獲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基地以及四川省黨史教育基地、四川省黨員教育培訓基地等35項榮譽。
牢記囑托
科學保護人類共同遺產
2020年以來,連續幾年的暴雨洪災給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的河堤和過境道路造成嚴重損毀。每次災情發生后,地震紀念館第一時間積極組織全力搶險,在確保社會公眾無一人傷亡的基礎上,迅速開展道路搶通、淤泥雜物清理和配套設施重建,并以最快速度重新全面恢復對外開放。
這樣的搶救與保護,對地震紀念館來說,已是常態。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整體原址原貌保護的規模最大、破壞類型最全面、次生災害最典型的地震災難遺址區,周邊還有垂直位移高達10.5米的沙壩地震斷層遺跡、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遺跡,這些都是紀念展示、科學研究、防震減災教育不可復制的珍貴資源。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地震遺址保護好”的囑托,地震紀念館按照“原真性、可逆性、分級分類、最小干預”原則,十年來分別實施了老縣城周邊山體地質災害治理、水系疏通工程、震損建筑應急支撐加固以及環境整治工程。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區共266公頃,有文保建筑127棟,重要事件地5處。”地震紀念館負責人說,十年來,北川老縣城區域發生數次特大暴雨洪水泥石流災害,河道河床不斷抬高。地震紀念館克服困難,對河道全面疏浚4次,建設防泥石流閘壩26個,治理地質災害30余處,有效預防自然災害威脅遺址安全。同時,對文保建筑進行全天候監測,全面實施防風化、防銹蝕、防倒塌處理,建立數字檔案,完善“身份信息”,文保建筑保護良好。在沙壩地震斷層遺址、唐家山堰塞湖遺跡實施了保護性工程,為地震地質科學研究留下寶貴的現場資料。
堅守初心
時刻不忘國家大館社會責任
十年來,地震紀念館不斷豐富地震文獻實物資料庫。堅持將文獻實物資料作為立館之本,與時間賽跑,面向國家有關部(委)、軍隊、極重災區以及援建省市等,常態化開展地震文獻實物資料和口述史搶救征集工作,不斷豐富地震文獻實物資料庫。截至目前,館藏地震文獻實物資料達72萬余件(套),經專家審查鑒定,有珍貴文物81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2件(套),二級文物22件(套),三級文物37件(套)。建設了標準文物庫房9間,通過實施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確保了文物存放安全,目前正在實施文物庫房數字化保護項目。完成了汶川特大地震親歷者口述史采訪錄制60組。如今,紀念館仍在大力加強文獻實物資料學術研究,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不斷豐富藏品內涵。
十年來,地震紀念館不斷增強陳列布展能力。館內基本陳展《山川永紀》集中展示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迎難而上,迅速組織起了中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為充分發揮藏品作用,2018年5月成功實施主館局部改陳工作,增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地震災區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新進展、新成就。借鑒學術研究成果,不斷強化臨展巡展策展能力,每年至少推出臨展6個、巡展8場次。開館以來,地震紀念館已策劃實施臨展16個,同時開展巡展28場次,觀眾達近百萬人次。
十年來,地震紀念館扎實推進學術研究成果轉化。重視學術交流,牽頭舉辦了“地震遺址保護與利用座談會”“新時期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體系構建座談會”等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兄弟場館負責人、新聞媒體朋友為地震遺址保護、場館功能發揮出謀劃策,形成了“綿陽共識”。籌建了“紀念場館教育與抗震救災文化研究中心”,與綿陽師范學院共同完成了10余項課題研究工作。與中國臺灣9·21地震教育園區等24個單位(學校)建立了學術研究長效機制,共享研究成果,為場館功能發揮提供了理論基礎。積極參加各級學術會議14次(國際性會議2次、全國性會議10次、省級會議2次),其中5次參加主旨發言。鼓勵指導員工發表論文17篇,申報并開展課題研究9個。創辦《紅色場館工作通訊》,與綿陽電視臺聯辦《科教新報》,出版《陽光下成長》《致敬最美奮斗者》《5·12汶川特大地震親歷者口述史》《山川永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基本陳列圖集》《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工作紀實—2021》等書籍。
十年來,地震紀念館傾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始終把握“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這一主線,深入挖掘災難發生時搶險救災的悲壯故事,抗震救災中舍小家顧大家的感人事跡,災后重建中奮斗奉獻的“亮劍”精神,逐步形成“看+聽+X”的宣傳教育課程。堅持“專兼結合、以專為主”原則,通過“內選外引”方式,強化講解員隊伍和理論宣講隊伍建設,打造新媒體矩陣,連續舉辦八屆“地震紀念館杯”系列活動,不斷做優做響“七進”等主題活動,不斷做實做細9個國家基地和29個省市基地牌子,開創了我市在加強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大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中小學研學旅行領域的新實踐。
十年來,地震紀念館大力強化宣傳教育,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創辦了《紅色場館工作通訊》,累計舉辦主題教育活動131場次,舉辦專題講座436場次,開展“七進”活動192場次,連續8年舉辦“地震紀念館杯”征文、繪畫、短視頻比賽,2021年還承辦了第五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同時,還打造出了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水平精湛的講解(社教)員隊伍,講解員朱正男和羊芳分別獲評第一屆和第五屆全國防震減災形象大使稱號。
聚焦中心
高效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十年來,地震紀念館不斷完善軟硬件配套設施,大力提升開放接待服務水平,截至目前,共計接待社會公眾超2100萬人次,每年平均接待160萬人次左右,去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年接待量也突破了100萬人次。
如今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不僅早就完善了WIFI覆蓋、智慧導覽、智能留言等設備,老弱病孕殘群體人性化服務設備齊全,還專門建設了志愿者服務崗亭,為社會公眾提供咨詢、開水、應急醫療等服務。同時與當地公安部門聯動,實行24小時全天候安防智能監控、定時巡邏,開館至今,沒有發生交通、消防等方面安全責任事故。新冠疫情期間,更是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嚴格實行社會公眾掃碼進館、佩戴口罩參觀、限定參觀人數等防疫規定,并與當地衛生部門聯動,完善防疫應急處置預案。
同時,地震紀念館積極按照綿陽“一個核心樞紐、三條精品線路、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全市文旅經濟發展新布局,大力挖掘紅色旅游資源,充分結合大愛文化、感恩文化、黨性教育等特點探索文旅融合發展,帶動了周邊一大批群眾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紀念館文創產品開發也初見成效,迄今已研發和生產了一批體現羌族民族特色、體現大愛感恩等主題的文創產品共計3個系列300余種。202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被評為十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極大地提升了區域旅游品質。
守正創新
積極探索新媒體宣傳實踐
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四川汶川映秀鎮考察時叮囑“一定要把地震遺址保護好,使其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探索構建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開展新媒體宣傳工作。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后,紀念館圍繞疫情防控工作大局,轉換工作思路、調整工作方向,主動擔當、積極作為,豐富線上數字文化服務,推出網上精品課程,充分發揮紀念館的教育宣傳功能,盡一切所能滿足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精神文化需求,凝聚全國人民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
2020年5月12日,在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和全國防災減災日之際,地震紀念館對基本陳展《山川永紀》和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進行講解直播,直播在央視頻、抖音、新浪微博等12個平臺同步進行,向網友講述了汶川地震后所創造的抗震救災、災后重建和科學發展的三大奇跡,觀眾峰值高達1005.2萬人。4小時平臺直播結束后,根據網友的呼吁,紀念館再次在官方抖音號直播了第二次講解。
為更好地發揮自身功效,紀念館還常態開展了五大系列的線上活動。
一是開展“宅家抓學習·釘釘線上課堂”。利用疫情防控在家兒童較多的情況,結合自身工作特點,推出了“釘釘線上課堂”活動,邀請法律、文博、健康、心理等各行業專家授課,開設《團結一心抗疫情—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文物保護技術》《黨史故事分享》等課堂55場,參與人數2萬余人。
二是開展“云游博物館·宅家看展覽聽展覽”活動。通過喜馬拉雅、抖音、微視、快手等平臺,將重點文物故事、地震故事、歷屆地震紀念館杯優秀作品臨展等內容,通過音頻、短視頻、圖片二維碼等方式進行展現,讓這座國家級地震紀念館成功地走進了全國網友視野。其中《汶川十二周年》在新華社、封面新聞等媒體的抖音號播放,觀看熱度高達2216.3萬人。
三是開展“5·12汶川特大地震親歷者大型口述史”活動。5·12汶川特大地震親歷者口述史是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時,中宣部下達的一個重要項目。疫情防控期間,紀念館將每一組口述史剪輯成10分鐘左右的短視頻和1分鐘的精華篇,并生成二維碼,可掃碼觀看,目前仍在持續推廣更新當中。
四是開展“點贊,我身邊的正能量”活動。挖掘身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事跡、奮斗在一線的講解員、安保人員、醫護人員等普通工作者的優秀事跡,拍攝成短片,作為公益廣告在各短視頻平臺上播放。
五是開展“防災減災系列短視頻”宣傳活動。地震紀念館是國家防災減災教育基地,肩負著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的重要使命。作為國家教育基地,地震紀念館挖掘了地震、火災、洪災、交通事故等各大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知識,用短視頻的方式,向公眾講解遇到危險時如何自救互救,極大提升網友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三力”齊發
為未來更好地守護歷史
黨的二十大召開,為地震紀念館未來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指引。“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守正創新、踔厲奮發,統籌推進新時代地震紀念館高質量發展。”地震紀念館負責人表示,紀念館將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和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要求,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注重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讓文物活起來,用文物和文化遺產持續講好中國故事,重點在三個方面持續發力。
進一步加強管理,不斷提升紀念館公信力。深化場館改革,充分發揮理事會、監事會作用。加強隊伍素質建設,積極引進人才,開展業務培訓,提升人員業務能力。推動內部人員素質結構優化,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效率。推進場館信息公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不斷完善相關制度,規范各項工作,加強行業自律,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經常性自省自查。
進一步增強底蘊,不斷提升紀念館文化力。持續進行地震文獻實物資料征集,完善藏品體系,加快構建“5·12”汶川特大地震資料庫。妥善保護地震文物,加強藏品管理,探索地震藏品管理模式。加強藏品研究,深度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和蘊含信息,借鑒當代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以展覽、出版物及相關拓展活動等方式向公眾傳播研究成果。加強與科研院所、學校、機關單位聯系,資源共享、取長補短、共謀發展,促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教育學、防災減災、建筑學等方面的研究。
進一步強化服務,不斷提升紀念館親和力。搶抓“博物館+旅游”機遇,在“文旅融合”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不斷提升紀念館展覽展示和公共服務能力。深入開展地震親歷者口述史采訪制作,不斷提質升級陳列展覽。探索將地震紀念館資源融入學校教育,持續做好“七進”活動,廣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抓好防災減災科學普及工作。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升人性化設施。
編輯:李志 校對:郭成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