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道德銀行、積分制、紅黑榜……
創新治理模式 文明鄉風撲面來
涪城青義鎮戈家廟村家風家訓廊
綿陽新聞網訊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走進綿陽城市各社區鄉村,文明之風撲面而來。道德銀行、積分制、紅黑榜、村規民約、聯戶制、鄉賢評議……一個個文明基因早已植入每一個人的血液,成為推動綿陽城鄉群眾踐行文明行為的強大動力。綿州大地處處沐浴著文明新風。
“道德銀行”讓“德”者有所得。它是以公民道德行為為資本,參照銀行運營模式而創新出來的一種鄉村治理新模式。
“老板,這個是我的“道德銀行”存折。想兌換廚房清潔劑,還有衛生紙。”在涪城區教育中路西園村指定的“超市”內,貨架上擺滿了各類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擺放的所有商品都是可以通過“道德銀行”所存的積分免費兌換的。“幫助村里老人理發、為村里的防疫幫點忙,甚至幫助做清潔都有積分,積分可存入“道德銀行”,不僅能購買‘需要的服務’,還能購買洗潔精等生活用品。”村民張曉媛高興地說。
積分兌換商品與社區治理掛鉤。在涪城區石塘街道古井社區,居民所獲積分可在指定的紅色超市兌換商品。社區創新紅色指數評價法,如舉報、揭發他人違法行為加分,亂丟垃圾扣分,亂搭亂建扣分……轄區居民通通以120條加減分項目為標準,開展正向激勵和反向懲戒。黨員干部低于80分的,取消各種評先評優資格,納入個人銀行征信系統和扣減年終分配等反向懲戒。
積分制在涪城區青義鎮綿興村、游仙區信義鎮、新橋鎮、安州區的一些村鎮均以不同的方式在實施著,效果立竿見影。“我們綿興村實行文明指數積分制,做好事有積分獎勵;誰仗勢欺人、打架斗毆、造謠傳謠的,在負相關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被扣分。”村民向仕春說。“積分制是‘群眾文明指數’評價的表現,主要由基礎分、加分項、扣分項三部分構成。”綿興村相關負責人介紹,滿分為100,依托“村規民約”,按照“比戶容院貌看習慣”“比遵紀守法看品行”“比尊老愛幼看美德”“比移風易俗看節儉”“比傳播文明看典型”五個方面對全村非黨員群眾進行量化打分評比。將積分制度與分紅掛鉤后,村民的思想觀念也變得積極,現在家家戶戶都以爭先進為榮,誰也不甘人后。積分兌換助力群眾養成文明習慣。
在科技城新區涪城片區青義鎮大新村村民委員會,一張紅黑榜關系著黨員村民的直接利益。紅黑榜管理將當地支持科技城建設發展黨員干部的工作實績、村民對科技城建設支持程度進行量化排序。百姓口碑好、主動支持發展、主動幫助動員群眾的上紅榜;群眾搶搭搶建、搶栽搶種、散布消極言論的上黑榜。同時,榜單由村民民意測評,實行每月更新公示,在同等條件下,上紅榜者享有優先選房入住等多項實實在在的優惠。在龍中村,以10戶人為一單位,推薦1名聯戶長,負責這10戶村民的環境衛生整治、矛盾糾紛調解、惠民政策宣傳等。
此外,安州區、游仙區、高新區等地,還通過挖掘當地鄉賢文化,用鄉賢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以多種方式為鄉風文明“活血化瘀”,促進了社會和諧。(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彭雪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