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一鳴驚人,北京有支青少年滑雪隊
新華社記者馬邦杰
與北京青少年滑雪隊奪得的那些金牌相比,讓北京市滑雪協會主席李曉鳴記憶深刻的,是他們奪得首金前一天發生的故事。
三年前的3月11日,大雪彌漫,氣溫驟降。整個雪場內只剩下北京隊還在進行賽前場地適應性訓練,準備次日舉行的全國青少年高山滑雪錦標賽。
“當時天冷雪大,其他隊伍都離開了。我們的孩子卻不肯走,一直和我說:‘主席,請讓我們再滑一圈。’就那樣,他們冒著嚴寒大雪一直滑到了天黑雪場關閉。”李曉鳴說。
“我發現,我們的孩子是發自內心地喜歡滑雪。那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他說。
當時,北京隊由14個在普通學校上學的孩子組成,純粹業余實力。那也是北京市第一次組隊參加全國高山滑雪的比賽,毫無經驗可言。李曉鳴說,他們根本就沒奢望能夠染指獎牌,更別說金牌了。“我一直和孩子們說:‘我們是來學習的,對手是專業的,所以在比賽中不要有壓力。不要犯不該犯的錯誤就行了。’”
然而,比賽的結果出人意料。北京選手在全部8個項目的比賽中奪得了5枚金牌,另外還奪得2銀3銅,讓所有參賽隊都瞠目結舌。
次年2月,在全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高山滑雪的比賽中,北京選手再次掀起狂飆,囊括所參加的6個項目的金銀牌。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就這樣,北京市青少年滑雪隊以一種連他們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方式在中國滑雪舞臺上異軍突起。
北京青少年滑雪隊的隊員都是些普通學生,平日他們要在學校上學。只有到了冬天周末或節假日時,他們才有機會去雪場滑雪。
這樣一支滑雪力量的崛起,背后有很多內容值得探究。
厚積薄發
由于新冠疫情,北京滑雪隊最近兩個賽季都沒能參加比賽。今年寒假期間,他們在北京八達嶺滑雪場進行集訓。最小的隊員是一名年僅7歲的小姑娘,名叫張秋麟美。
張秋麟美的父母張鵬和魏薇是資深雪友,兩人也是“國際高山定點滑雪公開賽”的組織者。孩子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滑雪是個必然選擇。
魏薇說,張秋麟美三歲多時就被她使用各種辦法“騙”上了雪道。第一次滑高級道時,孩子嚇得大喊“媽媽,我們滑錯道了。”但在媽媽的“威逼利誘”下,她還是堅持滑了下來。從那之后,張秋麟美對滑雪的恐懼感慢慢消失,變成了一名滑雪愛好者。
北京滑雪隊的隊員基本都是張秋麟美這樣的“雪二代”,從三四歲就開始滑雪。他們的家庭很多之間都有聯系,形成一個小圈子,對孩子們滑雪素養的提升很有幫助。有些條件更好的家庭,會帶孩子去國外滑雪,為他們聘請歐美大牌教練。一位中國專業教練說:“一些北京孩子的滑雪技術比國內專業運動員都強。”
當這些孩子在全國賽場奪冠時,他們很多已經擁有十年左右的雪齡。
健康自然
北京滑雪隊的孩子是幸運的。首先,他們家境較為優裕,經濟條件足以支撐他們的滑雪開銷。其次,他們的父母大都開明,知道體育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鼓勵孩子滑雪。他們這里不存在體教融合的問題,因為體教從來沒有被人為地分裂過。他們是在一種較為健康自然的環境下成長。
一位專業教練告訴記者:“北京有一個優勢,很多孩子從小就滑雪。家長支持,孩子也喜歡,然后在這個項目上就有了一定優勢。這是一個正常自然的過程。”
在北京八達嶺滑雪場,記者問一些家長他們孩子未來是否會從事專業滑雪,多數家長都選擇了順其自然。其中,張秋麟美的媽媽魏薇這樣回答:“說不定某一年她能代表中國出戰冬奧會也未可知。如果僅僅作為一個滑雪愛好者,滑著很開心,止步于此,也OK。”
因勢利導
如果沒有北京滑雪協會,這些孩子不會有在全國賽場展示自我的機會。
借北京申冬奧成功之東風,北京市滑雪協會于2016年底成立,并于次年一月舉辦了第一屆北京市青少年滑雪比賽。
“當時有260多個孩子參加,他們的熱情和水平之高,都超出了我們的預想。”李曉鳴說,“當時我們就覺得應該組建一支青少年隊伍,為孩子們的更好發展提供平臺。”
2017年6月,北京青少年滑雪隊成立,然后就開始了在全國比賽中摘金奪銀的歷程。
李曉鳴說,北京作為首都,經濟發達,且即將舉辦冬奧會,具備天時;另外,北京周邊雪場較多,也有地利;北京市滑雪協會需要因勢利導做好“人和”。
他說:“過去那種‘學習不好練體育’的理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我和很多家長交流過,他們認為滑雪是為了培養孩子綜合素質,不一定要走專業道路。我們搞體育的人,必須要認識到這種理念的轉變,工作重心要從管理向服務轉移,拓寬服務內容。”
李曉鳴說,北京滑雪隊隊員對于滑雪的熱愛讓他深受感染,讓他工作也充滿動力。他說:“我們的孩子是發自內心地熱愛滑雪,是‘我要滑’,而不是‘要我滑’。我覺得這是他們能夠在比賽中成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