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劉春華
●我省現有技能人才總量達1107萬人
●在全省以技能人員為主體的用人單位中,建立由首席技師、特級技師、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初級工、學徒工構成的“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
●優先在“5+1”現代工業、“10+3”現代農業、“4+6”現代服務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行業(領域)的大型企業、龍頭企業實施
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是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近日,《四川省“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建設實施方案》印發,明確四川全面推行“新八級工”制度的目標任務、實施范圍、相關標準,以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技能人才助力四川高質量發展。圖為在四川省第一屆技工院校職業技能大賽上,一名技能人員參加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項目比賽。
“五級”變“八級”,打破技能人才晉升“天花板”
截至今年6月底,四川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107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總量達241萬人。這一龐大的技能人才隊伍,為深入實施制造強省戰略,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
作為推進四川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四川省“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建設實施方案》完善了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明確提出在全省以技能人員為主體的用人單位中,建立由首席技師、特級技師、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初級工、學徒工構成的“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
“到今年底,力爭實現以技能人員為主體的省屬國企啟動實施‘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全覆蓋,地方國企啟動實施的達到50家,同時鼓勵和支持大型優質民企啟動實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新八級工”是相對“老八級工”而言。上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八級工”制度,從一級到八級分為8個等級,每個等級對應不同的技術水平、崗位職責和收入待遇。
改革開放后,“老八級工”逐漸被簡化為初、中、高三級,后來又增加技師、高級技師,這就是目前的“五級”技能等級評價體系。但在生產實踐中,有的技能工人三四十歲已經是高級技師,其職業發展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但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的持續轉型升級,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為吸引更多勞動者走技能成才之路,2022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出臺相關規定,在“五級”技能等級評價體系基礎上,往下補設學徒工、往上增設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從而延伸和發展成新“八級工”制度,并建立與之相匹配的崗位績效工資制。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職業能力建設處負責人表示,“新八級工”是為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重構的新職業技能等級體系。該體系不僅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長的天花板,還優化了技能人才成長環境,對加強新時代全省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更多四川工匠具有重要意義。
技能人才助力四川高質量發展。圖為在四川省第一屆技工院校職業技能大賽上,一名技能人員參加農具機械制作項目比賽。
導向更明確,讓各類人才向發展新質生產力流動聚集
“培育和引導技能人才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四川實施‘新八級工’制度的特點之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技能人才是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尤其是制造業領域,隨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創新應用,亟需一大批能夠與現代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此,四川將優先在全省“5+1”現代工業、“10+3”現代農業、“4+6”現代服務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行業(領域)的大型企業、龍頭企業實施“新八級工”制度。
具體到“新八級工”制度下的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而言,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更加明顯。要成為特級技師,條件之一就是:能夠熟練運用專門技能和特殊技能在本職業的各個領域完成復雜的、非常規性工作,在某一生產工作領域具有獨特先進的操作技術方法,精通本職業及相關職業的重要理論原理及關鍵技術技能,能夠獨立處理和解決高難度的技術問題或工藝難題,或在開發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并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在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中創造效益并作出突出貢獻。而作為“新八級工”頂端的首席技師,則需要為國家重大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技術創新、發明等作出突出貢獻,在地方、行業企業的技術進步與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其專業水平在地方、行業企業具有很高認可度和影響力。
按照國家安排,2022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在四川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4家企業開展特級技師評聘試點。“作為前期試點企業,我們深刻體會到創新人才政策對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強力促進。”四川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曹繼蓉表示,“新八級工”制度對技能人才導向更明確、激勵更顯性、體系更完善。它有利于充分釋放技能人才創造活力,有利于持續優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優化人才結構,培養“四川制造”“四川創造”的能工巧匠,讓各類人才向發展新質生產力流動聚集。
(本文資料圖片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提供)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