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裝過的起壟機在地里作業
綿陽新聞網訊 盛夏時節,雨過天晴,正是栽種紅薯的黃金時節。連日來,游仙多地搶抓晴好天氣,進行紅薯種植,種植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將農機“改頭換面”,優化機械性能,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游仙區新橋鎮紅星村原香灣家庭農場的紅薯地里,記者看見一臺改裝過的起壟機正在地里來回穿梭,起壟、覆膜、蓋土……一人一機,不一會兒,一條條“長龍”就出現在平整空曠的紅薯地上。
在與該農場的負責人魏薇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原香灣家庭農場種植的紅薯品種為煙薯25號,為了優化作物生長條件,保障煙薯品質,該農場按照壟距120厘米,壟高40-45厘米的標準起壟,以便煙薯生長。然而“大壟高箱”的高標準種植模式需要大量人力,市面上現有的起壟機也并不適用于農場當地的土質。
“我們農場流轉土地近五百畝,種植面積比較大,為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種植效率,我們決定自主改裝起壟機。”魏薇說。為了順利完成改裝,農場另外一位負責人王翊鑌先購買了一臺適用于北方沙土地的起壟機作為基礎農機,再根據自家紅薯的生產要求購買改裝配件,依靠以前從事機械工作的經驗并結合網上的視頻教學,歷時一個多月,一邊下地試驗一邊改良,一步步完成改裝。
“我們四川的土壤屬于黏重土壤,土地里面石塊、樹根比較多,現在市面上的起壟機基本都是針對北方沙土地而研發生產的,并不適用于我們四川這種丘陵地。”王翊鑌告訴記者,“所以我們把原起壟機上土的部分拆掉,然后買了直角箱和上土的攪籠、鋼桶、邊犁和擋土板這些零件,再進行加裝,讓它達到我們起‘大壟高箱’的高標準要求。”
提及現在的成果,王翊鑌滿臉笑容,“以前20個人用一個半月才能做完的面積,現在有了我們自己改裝的這個起壟機,10個人用一個月出頭的時間就能把它種完。”(李洋 葉南君 記者 周鈺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