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省政府新聞辦主辦的綿陽市制造業“智改數轉”推進情況新聞發布會在四川新聞發布廳舉行。發布會上,副市長鄧輝作為主發布人全面介紹了綿陽市制造業“智改數轉”推進情況,省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陳文濤介紹了四川“智改數轉”方面開展的工作和下步計劃,市經信局局長王敏就解決需求多元化、企業資金難點和推動各項舉措落實等方面答記者問,長虹控股集團、雅化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相關情況。
發布會由省新聞中心主任余志軍主持,科技日報、中新社、中國改革報、金融投資報、四川日報等15家央、省主流媒體參加發布會。
推進制造業“智改數轉”,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綿陽堅持創新引領,實施“科技立市”“產業強市”戰略,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為著力點,按照“廣泛宣傳發動、示范典型引領、專業機構賦能、政策支持保障、專班統籌推進”工作思路,推動“智改數轉”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其主要做法為處理好三組關系。
□記者 謝艷 王何力
暢通“供”與“需” 以專業服務搭建交流平臺
以一場快速敲定的“智改數轉”合作案例來講,三臺縣鴻凱雙泰與“智改數轉”服務商摩爾元素達成長期合作意向,摩爾元素將持續為企業提供生產線改造和集成服務。
從彼此認識到達成意向合作,用時不足1天時間。為何如此之快?今年5月11日,綿陽舉行制造業“智改數轉”供需對接路演活動,推介“智改數轉”相關服務方案。除了鴻凱雙泰與摩爾元素,還有創明新能源、華嶺光子等50余家企業與西門子、華為等達成合作意向。
在供需對接方面,綿陽還對規上工業企業進行全覆蓋宣傳發動、專題培訓和免費診斷,特別是政府“買單”聘請專業機構,市縣聯動為企業實施深度診斷,幫助全市1419戶規上企業對“智改數轉”有充分的認識,在“需求端”做好準備。在“供給端”,綿陽一方面引進海康威視等數字化服務商20家,提供“小快輕準”數字化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推動長虹、九洲等本土龍頭企業成立服務商聯盟,聚合14家數字化服務企業,為市內外近3000家供應鏈企業提供互聯互通的個性化服務。同時,還建設了以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為基礎的“智改數轉”賦能中心、綿陽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綜合服務中心。目前已匯聚服務商85家、上線應用200余個,帶動區域內重點應用企業實現經濟增量近200億元。
“智改數轉”是一場持久戰,企業有需求,服務商有方案,政府就要摸清需求、建好平臺、完善政策,讓企業和服務商實現有效對接,通過市場行為,推動“智改數轉”持續開展。
統籌“點”與“面” 以標桿典型示范引領
其典型案例就是長虹集團發揮產業鏈“頭雁”企業示范效應。通過“智改數轉”,長虹空調室外機電控自動化生產線用人從46人減少到25人,單人單位時間內產值翻了兩倍,還實現了產品可追溯管理,今年產值有望突破100億元。
在此基礎上,綿陽發布了“智改數轉”10個典型案例,培育富臨精工等17個“智改數轉”領先實踐企業,建成雅化等4個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推動長虹入選全國國企數字化轉型試點企業名單,這些企業成為各領域“智改數轉”的“領頭雁”,示范效應逐步顯現。
為方便企業“看樣學樣”,綿陽還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篩選基礎好、能力強、水平高的重點企業,構建多場景、全鏈條、多層級的梯度示范體系。依托中國(綿陽)科技城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和人工智能學院,推進機器人、自動化設備以及AI技術在制造業各環節的融合應用,加速制造業“迭代換芯”。通過抓示范、重應用、促融合,推動大中小各類企業乘“云”而上、借“數”發展。目前,綿陽有256家規上工業企業實施了“智改數轉”,全年有望突破400家。
強化“穩”與“進” 以要素供給建強生態
以專項金融產品的精準“滴灌”來說,近日,重鑫特種金屬材料公司和鴻翔特殊鋼公司的“智改數轉”正在進行,解決兩家企業共計1000萬元資金難題的,是綿陽“智改數轉通”金融產品。
資金是“智改數轉”工作中的關鍵一環,綿陽運用“智改數轉”診斷結果和企業生產數據,推出“智改e點通”“智改數轉通”等專項金融產品。今年2月以來,綿陽圍繞重點培育的21家標桿企業和將要實施的85個重點項目,推動金融機構精準對接企業,扶持具體項目。其中,工商銀行綿陽分行已為長虹新能源、東材科技等近30家制造業企業融資超過16億元。
此外,綿陽還筑牢數字底座,依托全國“千兆城市”試點,實現園區物聯網基礎設施全覆蓋,面向制造業數字化建設的5G專網數量居全省第一。目前,綿陽正加快川北智算中心建設,賦能千行百業轉型、提質。
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綿陽將持續強化協同創新,匯聚更多創新資源、形成更好創新生態,深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各環節的融合應用,加快培育發展工業細分領域大模型,支持人工智能企業和工業企業深度協作,不斷提升企業生產過程自動化水平。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