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綿陽位列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百強第17位,兩年提升24位、全國進位最快,獲評全國十大最具科技創新潛力城市。
綿陽的今天因科技而興,綿陽的明天也必定會因創新而盛。
在5月29日舉行的2024年中國(綿陽)科技城科技創新大會上,發布了綿陽市2023年度科技創新工作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有哪些關鍵詞?又釋放出哪些信號?
關鍵詞一
開放合作“破圈”
對外開放合作程度,反映著一座城市發展的眼光、胸襟和格局,驅動著一座城市的發展躍升,更是助推綿陽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的必由之路。正如報告所言,綿陽正以開放合作“破圈突圍”推動創新資源加速集聚。
“為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綿陽以云技術為依托,創新建設‘云上大學城’‘云上科技城’,通過‘云端’鏈接全球科研院所、企業的技術、人才、設備等,創新資源加速聚集。”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列舉出一組最新數據:目前,“云上兩城”已經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斯坦福大學等33所知名高校展開合作,吸引頂尖創新創業團隊35個,成功攻克熱容X射線CT球管、超寬帶低反射環行器產品技術等一批“卡脖子”問題。
隨著系列全國性重要活動在綿舉辦,加快對外交流步伐,已促成科技項目對接100余項。綿陽科技領域開放合作的朋友圈設置為“世界可見”,主動擁抱新發展格局,深度融入全國乃至全球科技浪潮和創新鏈。
關鍵詞二
暢通供需兩端
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距離到底有多遠?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從技術到市場轉化,綿陽如何跨越?
報告中有這樣一句描述:“以供需兩端精準對接,推動成果轉化。”
我市創新實施“科技助理”制度,從在綿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中分四批次遴選出89名懂技術、懂市場的人才擔任“科技助理”,進院所、進高校、進企業收集技術需求,找準暢通科技創新供需兩端結合點、關聯點、切入點,喚醒綿陽“沉睡”科技資源。
通過科技助理的“穿針引線”,目前已促成X-FLASH放療技術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綿轉化落地,醫用回旋加速器等一批“綿陽造”實現國產替代,并成功落地肯尼亞內羅畢西部醫院。
關鍵詞三
匯集創新要素
在完善創新生態鏈中,人才、融資是頻頻出現的關鍵詞。
近年來,我市通過搭建“人才+金融”平臺等系列舉措,加速匯聚創新要素,灌溉科創“沃土”,科創生態持續向好。出臺“人才十條”“金融十條”,設立10億元人才專項資金和“人才周轉池”,兩年來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超5.8萬名;建成川渝首家科技銀行,科創類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打造科創基金小鎮,集聚基金39只、管理基金規模近300億元。
關鍵詞四
培育新興產業
時間回撥至2022年,綿陽科技城新區從零起步進軍機器人產業,目前已有38家機器人企業落地。
兩年來,綿陽以超常規舉措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加速躍升。
4月19日,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西南科技大學等65家單位共同發起并成立中國(綿陽)科技城人工智能產業聯盟;
4月28日,西南科技大學聯合相關科研院所、高校組建中國(綿陽)科技城人工智能學院;
5月29日,《綿陽市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發布。
報告中提到,綿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新潮涌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人工智能是綿陽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一個縮影。深入實施科技企業雁陣培育行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838家、兩年凈增314家,國家備案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達2944家、兩年凈增1291家。
實施“園區提質、企業滿園”和“產業強鏈補鏈延鏈”行動,今天的綿陽,正大力培育核醫療、激光技術應用、磁性材料、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空天等新興產業,躋身“2023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66位,獲評國務院激勵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
(記者 蘭建春 張瀚巍)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