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村6組村老年協會活動中心屋后連山石上發現的唐代摩崖造像
前不久,綿陽市游仙區信義鎮仙山村的幾位村民,在清理村老年協會活動中心屋后的排水溝時,意外發現一處被泥土掩埋的唐代摩崖造像。5月21日,記者最新獲悉,這處新發現的唐代摩崖造像被專家評價“具有重大文物價值”,目前已經得到有效保護。
□記者 張登軍 唐云峰 文/圖
意外發現
屋后山坡隱藏唐代文物
此次發現的唐代摩崖造像,位于仙山村6組村老年協會活動中心屋后的連山石上。
村民楊光旭介紹,由于活動中心屋后的山坡泥土垮塌,導致排水檐溝堵塞。3月30日上午,他和村里的幾位老人對檐溝附近山坡的泥土進行清理,發現一塊連體石。考慮到泥土堆積量大,就組織挖掘機進行清理。當泥土清理完畢后,三龕精美的造像就顯現出來了。
活動中心是曾經的“神水寺”遺址所在,因一塊石雕龍頭有不斷的山泉水流出而得名。當地村民說,早年曾有人在附近挖出類似的“石雕小菩薩”,這次發現的摩崖造像,大家懷疑“可能是文物古跡”,就及時向村干部報告,并很快上報當地政府。恰在此時,村里有年輕人得知后,將發現的造像拍攝成圖片、視頻發在社交平臺,引起各界關注。
游仙區及綿陽市文物部門得到報告后,立即組織專家到現場踏勘,初步認定為唐代摩崖造像,并要求當地積極采取措施予以保護。4月2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專家前來勘查,進一步確定此次發現的三龕造像的年代為唐代早期臨近中期,保存狀況較高,具有重大的文物價值。
現場探訪
三龕摩崖造像保存較好
5月21日,記者走進游仙區信義鎮仙山村,對新發現的仙山摩崖造像進行實地探訪。
此次發現的三龕摩崖造像,雕刻在屋后的連山石上,距地面約60厘米,每龕間隔在一米以上,造像的規格、體量不一,大部分保存較好,有個別造像的局部有破損。三龕造像均為佛教人物,線條簡約而不失細膩,人物面龐圓潤、神態清晰,部分人物的衣飾皺褶清晰而飄逸。
在三龕造像中,1號龕寬約100厘米、高約80厘米,為圓弧拱頂,內龕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下方中間雕刻吉祥花卉環繞的爐臺,兩側雕刻有神獸,但略有破損。在外龕兩側,分別雕刻一金剛,神態與形態栩栩如生。
2號龕寬約140厘米、高約110厘米,內龕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神態各不相同,保存相對完好,龕臺下方兩側雕刻神獸。外龕兩側各雕刻一金剛,身體四周祥云環繞,局部略有破損。
3號龕寬約100厘米、高約85厘米,龕內中間雕刻一坐在蓮花臺上的佛,兩側各雕刻一菩薩,站立在蓮花臺上,下方兩側雕刻神獸,中間是一中空的三足爐臺。龕內兩壁也分別雕刻有造像,體量較小。
村民說,在市區文物部門前來查看后,當地就采取了措施,在四周安裝了擋墻、監控,并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安排專人巡邏守護,確保文物安全。
保護利用
將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了解到,對此次新發現的三龕摩崖造像,文物部門將其命名為仙山摩崖造像,列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文物點,將按程序登記,并公布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在唐代,四川地區佛教文化盛行。游仙區信義鎮仙山村北臨古蜀道,東臨古魏城通往鹽泉縣的古道,在兩條古道附近區域有北山院摩崖造像、石堂院摩崖造像等,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市文物部門相關人員介紹,此次新發現的仙山摩崖造像,不僅豐富了綿陽魏城及相近區域的歷史文化,也為研究盛唐時期古綿州地區佛教文化與石雕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專家勘查后表示,力爭將仙山摩崖造像納入大蜀道游徑規劃。
仙山村黨總支書記尹明虎稱,在保護文物的同時,村兩委將結合鄉村振興的推進,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把仙山摩崖造像打造成鄉村旅游景點。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