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林 戴旖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任紫鑫 祖明遠
3月27日,在綿陽科技城新區2024年科普活動啟動儀式上,綿陽科技城新區發布“全鏈條科技創新生態——科技之旅”。
“全鏈條科技創新生態”以“3+N”(研發、孵化、服務+產業化)發展模式,打造以研發基地、孵化基地、科創服務基地,以及機器人產業園等成果轉化產業化基地為核心的創新生態,“科技之旅”則是基于此生態打造的可視化展示線路。
全鏈條研發、孵化、服務、產業俱全
從穿梭于寫字樓之間的無人駕駛接駁車,到會給客人定制拉花的機器人咖啡師,再到實驗室中的鋰硫電池最新研究……當前,綿陽科技城新區已形成“研發—孵化—服務—產業”的創新體系。沿“科技之旅”線路漫步,這一體系的發展脈絡清晰可見。
在這條線路上,中國(綿陽)科技城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技術成果西部(綿陽)轉化中心、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扎堆”;小宇宙孵化器、同心眾創空間等孵化機構和眾創空間林立;綿陽科技城人才發展集團、中國(綿陽)科技城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中國農業銀行科技支行等科創服務機構密布;特來電新能源、成科國重等專注“輕量化”產業項目的企業成鏈……“行走游覽只需要半個小時,可見集中程度之高。”新區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隨著“招院引所”、創新平臺牽引、中試研發平臺布局等工作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創新資源在此匯聚。綿陽還以云技術為依托,在新區布局“云上科技城”和“云上大學城”,讓創新資源突破地理束縛。目前,斯坦福大學、北京大學等15所知名高校創新創業團隊在此落地,多項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
2023年,綿陽科技城新區技術合同登記額超10億元,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160件。
“五個一”為產業、資金、人才“松綁”
前沿技術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暢通科技成果供需兩端。綿陽科技城新區以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出以“一個領軍團隊、一個研究院所、一個實訓基地、一只產業基金、一個產業園區”為引領的“五個一”發展模式,出臺《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運行指導意見》,從人才招聘、資金使用、成果轉化等方面“松綁”。
“我們目前的人工智能產品已經從最初的2輛無人駕駛小巴士,到如今覆蓋安防巡邏、零售、配送、清掃等多場景應用的無人駕駛領域。”四川聲通玄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無人駕駛行業總監劉磊介紹,該公司于去年落戶綿陽科技城新區后,在產品研發、測試及資金扶持和人才支持上都得到“綠色通道”支持。
近年來,綿陽科技城新區圍繞智能機器人、數字經濟等四大創新產業,打造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研究院等8家新型研發機構,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與企業需求有效對接。在融資領域,新區已設立超70億元市場化運作基金,給予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助力。
“除了有形的‘全鏈條創新生態’之外,我們還有一條無形的‘生態鏈’。”該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區從科技金融、產業載體、成果轉化等方面為企業創新和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提供“保姆”式的精細化服務。(原載2024年4月9日《四川日報》)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