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的《聚焦1號創新工程·一線觀察》關注了人工智能何以成為我省1號創新工程。今天的節目,我們的記者前往成都、綿陽等地,看“1號創新工程”號角吹響后,企業、園區如何搶抓機遇,贏得發展先機的?
記者 畢圓:在位于成都成華區的龍潭工業機器人產業功能區,這家成都本土最大的工業機器人企業正在研制一款智能打磨機器人。它采用自主分辨技術,可以極大地提升汽車輪轂的打磨質量和效率。
不久前,企業負責人鄧世海參加了省上召開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題會議,會上強調,要“充分發揮我省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挖掘并打造應用標桿案例和示范場景”,讓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鄧世海:比如,四川電子信息產業和汽車產業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應用場景,這也是我們智能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兩個應用場景。未來我們充滿信心,也將加大研發投入,實現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10%以上,開發更多的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多場景行業應用的一些痛點和難點,推動人工智能產品、技術的快速迭代。
卡諾普所在的成都龍潭工業機器人產業功能區正在前瞻布局以機器人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未來產業,目前,已經引進120余家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去年,營業收入超200億元。而我省提出“要以超常規最大力度精準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也為他們指明了未來努力的方向。
成都龍潭工業機器人產業功能區發展規劃部部長 何俊寅:“超常規”“最大力度”這些關鍵詞為全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吹響了鼓舞奮進的沖鋒號。接下來,我們將力爭把庫卡、安川等國際人工智能機器人“四大家”和埃夫特、新時達等國內“四小龍”全部引進落地,形成覆蓋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無人系統的機器人產業集群,樹立本土人工智能高端品牌,力爭打造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第三極。
而在距離成都100公里外的綿陽市涪城區,則把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全國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科大訊飛在這里布局了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綿陽分中心,同時,在當地推廣星火大模型,助力綿陽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產業數字化轉型。在同一棟樓內,西部最大的AIGC數字人企業——硅基智能正利用企業自主研發的形象克隆、自然語義理解、多模態交互、行業大模型訓練等技術,定制虛擬數字人。
綿陽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尹強:四川把人工智能上升為“1號創新工程”,對我們AIGC數字人企業來說,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四川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非常豐富,以數字人來說,我們可以在這里拓展智慧政務、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文旅等應用領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為人們帶來更智能、更沉浸的數字生活體驗。
綿陽市涪城區科技局黨組成員、區大數據中心主任 劉必勝:我們將搶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黃金窗口期和戰略機遇期,聚焦基礎支撐、技術研發和應用服務3個層面,加快推進中國(綿陽)科技城超算中心、智能算力中心建設,支持硅基智能、科大訊飛等企業開展大模型開發應用,努力把人工智能“新賽道”變為我們涪城的“主賽道”。
雖然四川發展人工智能有條件有基礎,也有應用場景,但與北上廣深人工智能頭部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缺乏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和缺少顛覆性、標志性成果的短板。而我省專門提出,在重視“從0到1”創新同時,也要重視“原點”創新。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周濤認為,這為從事基礎研究和前沿科學的科研人員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周濤:所謂從無到0就是誰能提出最好的問題,而從0到1就是誰能首先解決這個問題。人工智能發展這么快的速度下,我們可能真的需要一些一事一議、隨時申報、隨時審批這樣的機制。讓最頂尖的科學家,尤其是年輕的科學家真正想到重要的問題,能夠立刻獲得支持,立刻上馬就干。
在1號創新工程的戰略機遇下,我省各地競逐人工智能賽道,機器人、數字人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那么,如何補齊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的短板,我省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機構、企業在進行怎樣的探索,科技部門又有什么樣的舉措,《聚焦1號創新工程·一線觀察》下一集,我們將去科研一線,進行探訪。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