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岸柳青青,草長鶯飛。此時,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正處于旺盛時期。春季養生,不僅能夠增強體質,還能預防疾病。本文將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4個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春季養生的注意事項。
一:飲食——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春季飲食,要注意清淡,多吃時令菜。食物一要講究“氣”,一要講究“味”。因為食物和藥物都是由氣和味組成的,而藥物、食物的氣味只有在當令時,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食物,才能得天地之精氣,所以多吃時令菜,有助于人體應時知節,與自然相融合。
春季時令菜有春筍、菠菜、芹菜、韭菜、萵苣、豆苗、蒜苗、木耳菜、油菜等。大量綠色蔬菜上市,春天在五行為木,是青色、綠色,要多吃綠色蔬菜。
飲食原則需陰陽平衡,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食物;在食物的搭配、烹調上,也要注意陰陽互補。要禁忌偏熱、偏寒,也就是大熱、大寒的食物,保持寒熱均衡。既不要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也不要吃大寒的食物。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一定要佐以蔥、姜、蒜、酒、醋類溫性調料,可緩解寒性食材的寒涼屬性;又如要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則要配上雞蛋、鴨蛋等滋陰的食品;在食用羊肉等熱性食物時,也要配上一些滋陰食材,以達到陰陽平衡、陰陽互補之功效。
此外,對于普通健康人群不主張在春季大量進補,需清補,因為清補有利于陽氣的通暢,不適合飲用過于肥膩的湯品。要多喝水,因為春天木旺,耗費的水分相對大,多飲用水、粥、湯,可清除肝熱,及時補充體內水分的流失。
二:起居——夜臥早起,以避寒氣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按時睡覺,早睡早起,中午安排午睡,才能放松精神,養氣除疲。因為春季陽氣上升,這個時候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逐漸升高,氣候又忽冷忽熱,驟然變化,會導致人體平衡失調,誘發因肝陽上亢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預防眼部疾病也是春節需注意的,因為“肝開竅于目”,只有肝的精血充足,眼睛才能清晰有光,炯炯有神。
春季最重要就是要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春天容易犯困,但也容易失眠。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睡眠對人體的重要性不亞于飲食,保證在子時以前,也就是11點以前睡覺是非常必要的。人體生命是有生物節律的,千萬不能破壞這個節律。美國三位科學家由于揭開生物節律的分子機理,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個獎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按時睡覺,不要熬夜。
三:運動——廣步于庭,被發緩形
春季,萬物生長茂盛,欣欣向榮,身體的機能也開始活躍,這個時節應到戶外去感受大自然勃勃上升的陽氣,昂首挺胸,大步走路,走路時手要摔起來,超過頭,步子要大,走得要快,要微微出汗。春天進行戶外活動還能提高心肺功能、降血壓。放風箏、健步走、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其實學會曬太陽,勝過吃補藥,陽光能促進維生素D生成,有利于鈣的吸收,可以預防骨質疏松;陽光中的紫外線還是“天然消毒劑”,能殺死多種病原體。
春天除了運動鍛煉外,這里再和大家分享3個小妙招:
干梳頭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天梳頭,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具有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捶后背
俗話說:“春天做背,能活百歲”。經過一個冬天身體內積聚了寒濕、毒素、濁氣,到了春天是排出的最好時候。捶打后背就是要疏通足太陽膀胱經,袪除五臟六腑的寒濕、毒素。
咽津液
先叩齒三十六次,下牙叩上牙,深呼吸三十六次,漱津數次,待津液滿口,分三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三次。
四:情志——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春季對應肝臟,肝的生理特性為“喜條達而惡抑郁”,喜歡舒展、暢達的情緒而不喜歡抑郁、煩悶。《黃帝內經》說“怒傷肝”。春節易肝陽上亢,肝臟疏泄功能失調,肝氣不舒,就會導致心情不暢,造成心理疾病,所以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情舒暢,努力做到不著急、不生氣、不發怒,以保證肝的舒暢條達。保持輕松愉快、樂觀的情緒,要避免情緒波動,做到心平氣和,從而安養神氣,切忌大喜大悲。不要過分勞累,以免加重肝臟負擔。有肝臟疾患的人,更要做到心寬、心靜。
(江油市中醫醫院 孫繁雨)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