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匠心“守藝”留存傳統好手藝
我市兩項目入選第四批省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
綿陽新聞網訊 近日,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第四批四川省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共67個項目入選,其中我市兩個項目入選。
此次公布的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共8個類別。其中傳統美食技藝類22項,數量最多。此外還有傳統調味品技藝類1項、傳統服飾技藝類(刺繡、紡織)14項、手工制茶類6項、傳統釀酒類4項、民間手工藝類15項、傳統農業生產類3項、建造技藝類2項。我市安州區傳統紅薯粉絲制作技藝入選傳統美食技藝類項目,安州區生漆采割加工制作技藝入選民間手工藝類項目。
安州紅薯粉絲制作技藝起源于清末,已有上百年歷史,現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安州粉絲質地勻細,純凈透明,整齊柔韌,烹飪時遇水即軟,久煮不碎,吃起來清嫩適口,爽滑耐嚼,并且以傳統技藝流程為主,在制作過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劑(如圖)。安州粉絲最大特點是主要以紅薯為原料,制作工藝對原料、水質、氣候和環境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分選料、磨粉、過濾、沉淀、打芡、成型、晾曬等十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著極其嚴格的標準要求,最終形成可口的粉絲成品,備受社會青睞。安州粉絲制作技藝主要以紅薯為原料,紅薯易管理,產量高,傳承人王玉平利用傳統工藝優勢,提高紅薯粉絲的品質與產量,并注冊了“永福”粉絲品牌。
生漆采割加工制作技藝起源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安州塔水鎮每年有上萬人從事割漆,也是那個年代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對漆樹年輪的辨認、氣候的掌握,選定適合開口的漆樹樹藤搭架,刨皮開口,貝殼插入開口處待漆液自然滲漏,收集至漆桶,采割結束后包裝、貯存、過濾、運輸。上世紀九十年代漆工行業達到頂峰,以塔水為中心形成了川西北最大的生漆交易市場。生漆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劑、耐熱、隔水和絕緣性好等特性,是軍工、工業設備、船舶、農業機械、手工藝品和高端家具的優質材料。塔水鎮被稱作“中國漆匠之鄉”,是中國漆幫的發源地,開辟了川西北較大規模的生漆生產、銷售、儲存市場。據介紹,安州擬在本土建立漆文化博物館,展示生漆采割技藝以及包裝加工流程。(記者 安崢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