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引航,破浪篤行。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
這一年,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宣傳貫徹掀起熱潮,深入人心;
這一年,第十一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2023(第一屆)全國產融合作大會、2023中國(綿陽)科技城無人機產業發展大會接續而至,央省主流媒體將鏡頭聚焦綿陽,讓世界在這里看見綿陽、讀懂綿陽;
這一年,原創音樂劇《將進酒》走進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11個城市,7萬觀眾跟著李白夢回大唐、徜徉蜀地、縱情千古;
這一年,一條條增“顏值”提“氣質”的創新之舉,以繡花功夫推動文明城市創建提檔升級,讓文明風尚激發城市活力……
回首2023年,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堅持守正創新、勇爭一流,以堅持創新引領的火熱實踐,生動印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光芒,讓黨的旗幟始終在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高高飄揚。
思想旗幟引領方向,綿陽凝聚起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高舉思想旗幟 深化理論武裝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與時俱進。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是我市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綿陽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置于全方位、系統性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大格局中,把學思想、悟思想、用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不斷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抓住“關鍵少數”,形成“頭雁效應”。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等開展專題學習,示范帶動全市各地各部門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集中學習3000余場,扎實開展列席旁聽工作,推動實現縣(市、區)、園區黨委(黨組)全覆蓋;建立健全堅持理論學習中心組第一議題、第一責任人、第一時間“三個第一”,多形式學習、廣覆蓋督查、全流程管理“三類體系”,政治堅定、理論成果、工作成效“三個轉化”的“三個三”工作機制,“綿陽做法”被《半月談》刊登。
推進理論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創新設立“五市戰略”理論與實踐研究專項,2023年度立項扶持支持各類項目課題687項;獲立國家和省社科基金項目48項,14項成果在全省第二十次社科優秀成果評獎中獲獎,市社科聯獲評2023年度全省工作成績突出的市(州)社科聯,中國特色、巴蜀風格、綿陽特點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扎實推進。
創新宣傳方式,不斷入腦入心。組建市委宣講團(隊)、特色宣講分隊,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全會精神等,開展院壩學堂等對象化、分眾化宣講5650場。
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把徹底的理論講徹底。我市基層理論宣講經驗被中宣部《黨建》雜志刊登,《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羌鄉大地落地生根》入選省“理響巴蜀”理論宣講優秀短視頻;“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團上榜全省基層理論宣講“一地一品”示范項目,1人獲全省基層理論宣講大賽十佳金牌宣講員,市委宣傳部獲優秀組織獎。
讓科學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新聞媒體發揮著重要作用。建好用好學習強國綿陽學習平臺,充分發揮《綿陽日報》、涪江觀察等各類媒體平臺作用,開設“理響綿陽”等專題專欄15個,指導縣級融媒體中心策劃推出“黨的聲音我來傳”系列短視頻。
思想光芒照亮前路,學習熱潮涌動綿陽。以理論大學習、思想大武裝推進事業大發展,全市黨員干部群眾匯聚起感恩奮進、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
賡續中華文脈 推動傳承發展
悠悠文脈,弦歌不輟。綿陽歷史底蘊深厚,紅色文化、國防科工文化、三國蜀漢文化等交相輝映,是“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的重要承載地。
細品2023年的文化之韻:一件件載入史冊的文化大事,一部部熠熠生輝的扛鼎之作,一個個傳承創新的文化項目,一場場惠民暖心的文藝演出,成為綿陽加快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硬核力量”,勾勒出綿陽文化自信自強的美好圖景。
保護傳承,凝聚文化自信自強。系統實施文化保護傳承工程,梓潼縣、平武縣龍安鎮入選省文化遺產綜合保護利用“雙試點”;梓潼縣臥龍鎮臥龍山千佛巖摩崖造像入選四川首批鄉村石窟文化公園,江油市李白紀念館入選四川省歷史名人文化傳習基地;白馬民歌等7個項目入選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金峰雄獅等8個項目入選非遺擴展項目名錄;成功舉辦李白故里文化旅游節、文昌文化、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交流活動,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看得見,讓文脈傳下去。
勇攀高峰,綻放新時代的文藝風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聚焦現實題材、重大歷史題材、傳統文化題材等加強選題規劃,紀錄片《李白》等8部作品獲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群星獎,創近十年最佳成績。
活化利用,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打造原創音樂劇《將進酒》,在全國巡演60場,入選2023年文旅部“國家藝術院團演出演播季”,獲第八屆音樂劇學院獎“最佳表演團隊獎”、大戲看北京2023展演季“藝術創新力”優秀劇目獎。
文化惠民,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舉辦“名家開講·涪江講壇”12期,常態化開展越王樓“瓊樓雅樂”民樂演出、“綿樂薈”文化共享空間演出、天青苑川劇演出、涪城區“涪音田園音樂會”、游仙區“文藝輕騎兵”文化惠民等演出活動,形成“周周有演出、月月有劇看”的文化演藝氛圍。
厚積文化之勢,堅持文化為民。讓優秀傳統文化點滴融入百姓生活日常,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全市32個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166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中心)和2069個村文化室全部實現免費開放,進一步完善“城市15分鐘、鄉村十里”公共文化服務圈。
大河奔涌,文風熾盛。如今的綿陽,文化事業產業“兩翼齊飛”,新時代文化事業生機盎然。
壯大主流輿論 凝聚精神力量
牢記殷殷囑托,激揚奮進力量。2023年春節前夕,央省市縣四級媒體聯動、齊聚石椅羌寨,解碼新時代鄉村振興好樣子,透過紙媒網媒、大屏小屏,將習近平總書記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的殷殷囑托轉化為全市上下奮進不息的力量,持續掀起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對綿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熱潮。
縱揮凌云筆,抒寫新時代。這一年,翻開報紙,一篇篇“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文章,真實記載著綿陽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步伐;打開電視,及時、精準、多維傳播著綿陽“好聲音”;瀏覽網頁、滑動手機,圖文并茂、聲像并舉、動靜結合的融媒體產品展現著綿陽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聚焦重大主題,振奮精神、鼓舞士氣。錨定“加快建設中國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美好藍圖,唱響主旋律,振奮精氣神,是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始終如一的著眼點著力點。統籌運用“報、臺、網、屏、端、微”等平臺,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省委十二屆三次、四次全會,市委八屆五次、六次、七次全會精神等重大主題開設專題專欄19個,組織策劃重大報道、主題報道、深度報道等415篇。
媒體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實體運行綿陽市新聞傳媒中心(籌),釋放“1+1>2”融合效益,在組織架構、體制機制、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創新探索,打造以綿陽發布微信公眾號、新版涪江觀察客戶端、直播綿陽抖音號、學習強國綿陽學習平臺為主的傳播矩陣,孵化培育以“新聞胖哥”為代表的精品垂類賬號,以“辣1度”“第一評道”等為代表的優質新聞欄目,打造多層次、多形態、多聲部的主流輿論傳播體系。持續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提質增效,立足百姓視角,講好故事、凝聚人心,讓“有意義”的新聞,變得“有意思”。
展示綿陽形象,廣泛傳播、立體呈現。《人民日報》刊發整版特別報道《四川綿陽:讓科技創新成為發展“最大增量”》,央視總臺系列融媒體節目《山水間的家》《青愛的城》《江山如畫》《乘著大巴看中國》走進綿陽,央視國際頻道《中國輿論場》節目推出綿陽專輯,央視國防軍事頻道《礪劍》節目27分鐘專題宣傳《科博會的前沿脈動》、《南方周末》刊文《以文會友,綿陽有新意》、星球研究所《四川綿陽,別低調了》《綿陽:以山河為重器》等成為爆款。
凝聚精神力量,筑牢網上網下同心圓。我市持續提升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凈化網絡生態,強化與受眾的連接,切實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網絡空間的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構建起的“三預四管五抓四報”體系工作成效做法,在全省宣傳部長會議上作經驗交流。
深化價值引領 匯聚文明力量
文明是美好,是溫暖,更是力量。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堅持示范培育、成風化人,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持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樹立崇德向善、共建文明的鮮明導向。
這一年,紅色基因賡續傳承。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示范點建設,廣泛開展學雷鋒活動,命名15個省級學雷鋒活動示范點、15個崗位學雷鋒標兵。依托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飛龍山紅軍紀念館等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策劃開展“強國復興有我”、全民國防教育月等主題實踐活動,寓教于境,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
這一年,不斷攀登文明高峰。聚焦交通秩序整治、城市建設管理等群眾關切的重點問題,扎實開展文明創建“八大行動”,進一步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以看得見的惠民之舉、摸得到的利民之措,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綿陽市文明辦被評選為2023年度全省精神文明建設綜合工作先進單位。
這一年,文明引領“新風尚”。伴隨著文明的持續滋養,綿陽持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十大行動,在村鎮美麗上做文章,在村民文明上下功夫,通過高位推動、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宣傳引導、示范帶動等方式,深化拓展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這一年,志愿服務精準觸達。全市224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提質增效,廣泛開展理論宣講、政策宣傳、文化文藝、移風易俗等文明實踐活動15.6萬余次,服務群眾150萬余人(次);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建成并實體化運作、成為全省唯一全覆蓋縣(市、區)的市。全市8312支志愿服務隊伍,93.6萬名志愿者,依托城鄉社區、公共文化設施、窗口單位等場所建立志愿服務站點,構建形成“15分鐘志愿服務圈”。
這一年,文明之光持續閃耀。先進典型人物層出不窮,如同一支支閃亮的火炬,傳遞著榜樣的無窮力量,選樹第六屆綿陽市道德模范10名、綿陽市“新時代好少年”20名,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7人榮登“四川好人榜”,2人被評為四川省“新時代好少年”。
這一年,以小家庭匯聚大文明。整合家庭教育平臺陣地,統籌協調資源,構建覆蓋區、鎮(街)、村(社區)三級聯動的家庭教育服務陣地,促進家庭教育陣地建設立體化,依托現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者服務站、兒童之家等建立村(社區)家長學校,實現家庭教育陣地全覆蓋。
今日之綿陽,千川匯海闊,風正好揚帆。2024年的大幕已經開啟。回望來路,我們腳踏實地、真抓實干、豪情滿懷;展望前程,我們篤行實干、善作善成、信心百倍。
新征程上,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將緊緊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動理論武裝更嚴實、輿論引導更有力、文明創建更利民、文化供給更充分、文旅產業更興盛、對外宣傳更出彩,不斷開創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記者 郭若雪)
編輯:譚鵬